11月1日,支付尾款的“双11”大幕拉开。2日,电商平台发布首日成绩单,一小时内成交额破去年纪录的品牌数量再创新高。但网友的评论很快让双11在短时间内上了微博热搜。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今年网友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预售模式上,如熬夜付尾款、价格混乱等。不少网友表示,零点后熬夜去交尾款,结果发现尾款要到12点半才能交。重新下单,计算折扣,但是多买东西。提前退货发现商家发货很快,不能反悔。
情况
一个
熬夜付尾款早起退单。
今年电商平台喊着熬夜交定金和尾款,更新各种玩法讨好消费者。然而,时隔多年,它还是参与了“双11”的buy buy购物。小王没想到,因为计算全款优惠,他要熬夜到凌晨两点多。
小王告诉南都记者,“双11”预售开启后,购物车里明明购买的衣服都是提前购买的。除了首付,还特意加了袜子、内衣等方便收账的小物件。10月31日晚12点刚过,支付尾款时,发现要购买的牛仔裤半小时后才能支付。
“先把不用付尾款的订单凑在一起,199减25元,200减30元。店家本身也有不同的规则,比如发放可以叠加满减的优惠券,或者两个满件打八折。比大学里的高数课还大。”小王告诉南都记者,他在计算器和电商平台之间穿梭,最终选择了同店充减的方案,而不是跨店充减。
为了弥补亏空,我买了很多不必要的商品。第二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退单。退单后看到“我为什么要熬夜付尾款”已经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把焦点集中在付尾款的时间和复杂的优惠规则上。
小王在补各种优惠的时候,她准备买护肤品的舍友正在忙着计算送人礼物后的价格。她告诉南都记者,商家不愿意降价,用户囤积了很多商品用于送礼。某电商平台买一瓶精华正装送等量的样品,或者送一堆面霜样品,但是和另一个平台对比后发现价格不便宜。“我看了抽屉里6月18日洗发水寄来的一堆样品,最后我选择只买我需要的必需品。”
2
预售价比直播价贵,3.1元
“双11”最让人沮丧的是,提前半个多月交订金抢优惠,但支付尾款后,收到“活售价”比“提前售价”便宜的信息。不仅如此,商家已经快速发货,消费者只能和商家沟通退款退货事宜。
重度网购用户吴女士10月21日在某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购买了一盒口罩,预售价119元,首付20元。交了订金,买了两三次,叠加店铺折扣,发现面膜值62.6元一盒。结果当天就立马付了40元定金,下了订单,买了2盒口罩。第一次退款咨询客服时,客服回复需要支付尾款才能申请退款,否则没有办法退押金。
11月1日上午11点14分左右,吴女士支付了两笔订单的尾款,再次向客服咨询退款事宜。客服回应,在网上申请退款,退款理由是她拍多了/拍错了/不想要。两分钟后,提交退款申请的吴女士同时收到物流发货信息,退款信息也同时显示。商家处理的等待时间是一天22: 34。
更郁闷的是,在订单的收货页面,吴女士还收到了一条推送消息:同款口罩买一送二,直播价119元,相当于一盒口罩59.5元,而且不预售。
最终,11月1日傍晚6点多收到货的吴女士选择退货,自己在家取货。快递员拍下退货后,退货信息显示需要等待商家收货,退款时间为10天。“以前对于VIP会员,快递收到退货后,退款秒到。现在交定金两分钟下单就好了,但是之前交尾款退货要10天,现在退款也要10天。”
家住广州白云区的陈女士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她告诉南都记者,预售期间交了定金,鼻贴拿二送三,即买二送一。11月1日凌晨最后一次付款,当天中午收到货。但是那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鼻贴品牌的短信,是在李佳琪直播间买一送一,而且不是预售。“预售等这么久为什么不便宜?商家还需要发短信提醒我,买贵了。”
以上两位消费者最后发现,自己买的口罩和鼻贴可以享受价格保障服务,申请后全部退回50元。但两人表示,虽然享受了优惠,但价格太乱,累。
三
商家手动退还尾款差价。
今年第一次参加双11的肖旭告诉南都记者,他在双11的购物体验并不好。在某平台购买飞利浦灯具,如果在预售阶段支付定金,商家承诺尾款只需支付239元。但是10月31日,也就是“双11”活动的第一天晚上,她发现最后的付款需要299元。咨询客服后,对方告诉我们,由于当晚系统崩溃,只能在收货后手动退回差价。
“付尾款的时候,不仅价格不对,还要记得退差价,买东西太累了。”小许吐槽说,物流方面,这个灯的物流显示11月1日发货,但是2日中午才收到货,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物流延误的情况。
除了购买灯具未果,小许告诉南都记者,1日晚她抢购某品牌吹风机时,发现价格在一小时内变了两三次。“一会儿500多,一会儿700多。我问客服说是因为没拿到满减券,但是我明明拿到了。”小许说,所谓的“双11”对价格的混乱和购物过程的不顺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很大概率不会加入热闹。
调查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
网上销售的“三无产品”发现率为47.5%
近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组织开展网络购物调查活动,发现不少商家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对产品做出非客观评价,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重要合法权利。
据介绍,本次调查是对网络销售“三无产品”(即无产品名称、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地址信息)和产品标签的调查活动。通过模拟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情况,根据销售情况,在淘宝、天猫、JD.COM、拼多多、唯品会、Tik Tok、Aauto faster等网络销售平台购买了200款床上用品和400款服装鞋帽及配饰(含童装鞋帽及配饰,下同),共计600个样品。
调查结果显示,600件线上产品中,有285件样品为“三无产品”,“三无产品”发现率为47.5%。其中,床上用纺织品“三无产品”132件,服装鞋帽及饰品“三无产品”153件,发现率分别为66%和38.25%。标签标识方面,除285件“三无产品”外,315件有标签标识的样品中,有54件样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中,床上用纺织品68件,不合格8件;服装鞋帽及配件247件,不合格46件。
在关键信息展示方面,根据床纺织品、服装鞋帽、饰品的产品特点,调查选取了与消费者购买最直接相关的“规格”和“材质/面料”,发现163个样品的“规格”、“材质/面料”等关键信息缺失,52个样品的网页展示与实物不符。在“有利返现”方面,本次调查发现,600个样本中有85个贴有“有利返现卡”,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对产品做出非客观评价。
广东省消委会认为,本次调查发现的“三无产品”、标签标识不合格、网络销售页面与实物标识信息不一致、“优惠返现”等问题,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重要合法权利。
广东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双11”期间科学理性购物,做明智的消费者。当你收到“好评返现卡”的邀请时,要有拒绝的勇气,不要为了商业利益的诱惑而做虚假的好评。专业消费,不买“三无产品”。遇到消费纠纷,可以先和商家、平台协商,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以投诉。
管理
广州倡导电商平台建立“网络名人带货”审核制度。
A.压实平台企业的主要职责
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行政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其依据《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开展自查整改。
引导经营者建立健全广告审查、食品和质量安全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等制度。
b .督促电子商务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在动员企业签订《2021‘双11’网络集中促销期间规范经营承诺书》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在广告宣传、商品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价格管理等方面规范经营,加强行业自律。
企业倡导建立“网络名人带货”审核制度,督促直播平台经营者完善交易保障措施。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部门督促各地电商平台和企业进一步承担社会责任,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及时处理消费纠纷,避免出现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对“双11”网络集中促销活动期间网络交易的监测监管,依法严惩网络集中促销违法行为,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及时公布典型案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维护合法权益
遇到消费纠纷可以拨打这些电话。
11月1日至30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将开通“双11”维权热线020-87512535。如遇“双11”期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求助,也可拨打12345政府热线或通过广东省消费者权益保护网(www.12315.cn)、全国12315平台(www.12315.cn)进行网上投诉。
用仪器测量
京冀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公告:
超三成违法虚假宣传问题突出。
10月29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发布消费者体验直播调查公告。公告显示,100个体验样本中,有33个涉嫌夸大宣传、误导价格、言行低俗等问题。
本次直播配送消费体验调查,选取了淘宝、天猫、JD.COM、拼多多、苏宁、唯品会、Tik Tok、Aauto Quicker、小红书、微博等10家电商平台作为调查对象,在Viya、李佳琪、辛巴、丹丹丹、利尔宝贝、陈洁kiki、雪梨等10位明星主播的直播间进行消费体验。
结果显示,在33个问题样本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虚假宣传,涉及样本多达17个。是主播或者其他工作人员通过虚假夸大产品功效、使用极端言辞诱导消费者下单购买。
调查人员还发现,部分主播通过高价对比其他平台价格诱导购买,涉嫌以误导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
此外,还有五个言行低俗的体验样本。其中,10月22日暑期网络名人主播球特别活动直播,为了展现裤子的弹性,工作人员用力拉扯钳工的裤子,导致直播被Aauto快消平台停止,屏幕提示“低俗言行、表演、处罚或贴”。主播正在整改,请耐心等待。"
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应当在直播间公示许可信息,但本次体验中有13个样本未公示许可信息。一些店铺虽然标注了未公开信息的主要描述,但并未注明哪类经营活动可以不公开许可信息。
此外,《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还要求,直播营销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用户平台外私下交易的风险。不过,除了Suning.cn、唯品会和微博,调查人员并未看到其他平台的直播间以显著方式提示平台外私下交易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消协、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电商平台企业应完善自身审核和日常管理,带货主播不得进行虚假夸大和误导性宣传。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直播业态的监管,让明星、网络名人等重点监管对象承担适应流量的责任。
A08-11版本
协调人:杨存海易傅宏
采写:南都记者徐冰倩黄李玲南方日报记者林洁勇唐楚生斌通讯员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