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搜什么软件在哪里(为什么所有平台都要有一个热搜排行榜?热搜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韩笑


#微信垮了# #淘宝垮了# #豆瓣垮了# #小红书垮了# #微博垮了#...


热搜上,隔三差五就会有xx软件崩溃的热搜词条。软件用户越多,热搜排名越高。表面上看,这好像是软件或者操作上的某种bug,并不光彩,但能上热搜至少证明它还活着。


一些用户甚至在使用该软件时下意识地“先去微博搜一搜”。如果大家真的崩溃了,可以断定不是家庭网络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卡崩溃也可以帮助营销。比如11月2日晚#腾讯视频崩盘#,很多正在追《互助夫人》和《好字写意》的粉丝直接默认这是因为看剧的人太多了。同样的联想也发生在爱奇艺身上,9月播出《一生》的时候。关于#优酷倒闭#的话题,最近没有热搜,原因众说纷纭。


双十一前后,#淘宝崩了# #喵糖崩了#也登上了过热搜索。这个时候大家更容易违约,因为短时间内涌入了太多的用户。毕竟你不能依赖程序员或者阿里云,你不懂专业的东西。


据微博历史热搜统计,2021年过去11个月,因为# xx死机#而上热搜的软件词条有77个,下半年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微信和淘宝均登上热搜。2020年全年相关热搜词条37个,2019年全年只有5个。




来源:微博历史热搜(时间:2021年1-11月)


11月,最热门的搜索,有16个相关条目,平均每两天1个条目。字节系统、腾讯系统、一淘系统轮番抢位,好不热闹。


即使不看数据,经常刷微博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印象。# XXX软件崩溃#是最近两年开始频繁出现的词条。很难说是微博里的热搜越来越没意思还是这些软件真的越来越没效果了。


搜索起步于微博,兴盛于微博,现在被各大app学习。现在不管是做资讯内容还是做电商,都得弄个热搜板块。尤其是前者,似乎离不开热搜。热搜已经成为App本身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App正在为微博中的热搜推波助澜。


我们不禁会想,热搜的本意是什么?如今的互联网行业,热搜有没有被滥用?这是微博背负大量恶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值得同行警惕的警示。


一个被动营销,差词热搜



热搜成了判断一个事件重要与否的标准之一,简直离谱,仿佛不能上热搜的任何人或事都不重要。人们越来越疑惑,为什么这件事能上热搜?为什么大到不能热搜?


所以连应用软件都没能逃脱热搜的命运,各大app不仅要努力在自己的平台上抓取流量,还要在营销平台上刷存在感。一个App崩溃了还能上热搜,更能说明它的重要性。如果它崩溃了,不能上热搜,只能说明它的流量不好。


众所周知,软件崩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宽带限制、网络切换、内存管理、用户太多、代码错误等等。但在热搜中,人们会下意识地只想到“短时间内用户太多”的原因,就像微博里每次娱乐圈有大故事时肯定会出现的崩盘。


虽然这种热搜可能不会主动找,但是只要出现在热搜榜里,官方就需要回应。


微博是现成的营销平台。对于一个流量巨大的App来说,不需要花钱上微博热搜,比如#微信崩了#。这个时候只要官方及时应对这个突发事件,就能给人留下一个运维及时的印象。


对于流量比较小的软件,热搜不一定要花钱,只要出问题足够频繁就行,比如晋江、豆瓣。这时候官方可能懒得一一回应了。说起来今天的回应两天后就崩溃了,还是挺让人失望的。他们只需要冷眼旁观,用户无处不在的吐槽会帮他们保暖。


一般新上线的app很少会被热搜曝光,因为热搜能带来的热度很短暂。新产品往往需要持续的曝光和推广。出于成本考虑,知乎或小红书等擅长种草的平台可能更合适。


只有已经有固定圈子和深度用户的应用软件,才能时不时在热搜里溜达溜达,而热搜并不是app推广的必要环节,它更像是营销的附属品,不会对其产生影响,还有可能担心舆论导向。


这两年,微博里最流行的营销推广软件,可能就要属soul了。不知道有多少新用户被《灵魂伴侣》的那个文艺文案感动了。2019年11月,#灵魂崩塌#登上热搜,间接宣布它是一款流媒体软件。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2019年至今,soul上的热搜词条中,除了经典的#xx倒闭#,还有# soul运营合伙人被捕#和#Soul暂停美股IPO进程#等。


不仅仅是soul,很多app上热搜的时间节点都和背后的公司当时面临的大事件有关。


临近2021年底,除了腾讯App因为信息安全审查等原因频繁#倒闭#之外,豆瓣也是热搜常客。进入12月才4天,豆瓣就因为负面原因经历了6次热搜。





豆瓣之前没搜过。在众多手机应用中,它被搜索的次数应该排在前三(甚至是第一,但这个无法统计),因为#xxx豆瓣评分#已经成为任何热门影视作品的必备伴随话题,很难错过热搜。


仅豆瓣12月的6个热搜就全部与网信办等相关。再加上鹅团长期以来的“顽疾”,豆瓣大概是没办法舒舒服服地转到2022年了。


还好有淘宝和支付宝,#淘宝可以打电话# #淘宝可以开Tik Tok # #淘宝团队# #淘宝推出一键购物车分享功能#...总有很多正面话题,支付宝的画风也差不多。这种运气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同样,淘宝和支付宝也没有逃过#xx崩#的话题,偶尔有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绝对不是负面,尤其是双十一活动期间出现热搜的时候。


随着营销节点的过去,#xx崩#的热搜还在继续。近一个月来,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条目,甚至让人怀疑微博中的内容运营是否已经到了疲于奔命的地步。


很难想象一个微博没有热搜,但不是每个软件都要有热搜榜。



第二热搜功能是不是一直都有必要?



热搜的初衷是减少用户获取关键信息的时间,避免繁杂的搜索和查找,直接将大众在一定时间段内最关注的热点呈现给用户。

什么是热搜


看似方便,实则降低智能。


热搜削弱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尤其是像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也开始推出热搜排名,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放弃了先天优势。大部分用户比较懒,习惯接受软件自动推送的内容。这个时候谁更了解用户,谁就更受青睐,所以算法受欢迎。


算法会把人分组,而热搜会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两者都是双刃剑。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平台能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永远是偏的。


就单个热搜来说,直接省略了用户锻炼算法的过程,一个排名就能看到全世界。


但是,当全世界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他们的观点走到一起,往往会演变成无休止的争吵。所谓人间悲欢不相通,体现在微博这类平台的敌意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热搜的存在会降低深度好的内容出圈的可能性。在我看来,知乎的网络热搜排名非常令人遗憾,知乎并不十分优越的推荐算法让热搜显得更加重要。


虽然知乎的热搜和微博不一样,可以看出有自己的行业偏好和明显的人工整理痕迹,但热搜就是热搜,目的永远是吸引最多的关注。


知乎似乎忘了,他要做的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而不是一个热门的知识分享社区。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


没有热搜的时候,知乎就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宝藏。有了热搜和短视频,用户要么抛弃这个平台,要么转向更吸引眼球的热点话题,而那些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东西越来越少被发现。


与其说算法,不如说热点才是王道。好像没有热搜榜,但是到处都有热搜。回顾最初的口号“你关心的是头条”,其实是在说“你关心的是热点”。


为了定制热搜,百度App还推出了汽车榜、游戏榜、电影榜、小说榜等各种热搜榜。热搜不贵,这种泛化和滥用的后果就是热搜总有一天会不再有吸引力。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许多新闻资讯软件都没有强调热搜功能,如报纸、界面新闻等。即使这些软件上线了热搜功能,效果也不一定很大,因为严肃的新闻让它们不可避免地会筛选出很多太抢眼的内容。


网上的信息很复杂。对于内容平台来说,热搜是必须的,但对于电商平台就不一定了。比如淘宝上的热搜,首页的算法推荐其实已经能够满足用户“逛一逛”的需求,再看看热搜榜,基本都是五个以上:淘宝热搜、双12促销、时髦穿搭、流行美妆、吃货、二次元、新热点。每个10个热搜的列表只会增加寻找产品的复杂性。更何况真的有那么多人会通过淘宝热搜榜找产品吗?(欢迎讨论)



三大热搜:看到更小的世界



热搜是最好的标题党,简短易懂。


相比头条式的三段标题,热搜话题更考验人的概括能力和聚焦能力。相比之下,自媒体较长的标题象征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语言能力的退化。


就连最擅长热搜的微博,现在的话题也不时体现出编辑的水平。他们不必刻意引战,但能力有限,无法用20个字概括新闻事实,还要兼顾流量需求,所以总要操作一些匪夷所思的话题。


就拿9月底被网友嘲讽的一个词条#大学教授说娶才女李清照是霉运#。其实只要你看过视频内容,就知道戴建业教授本人非常欣赏李清照。所谓倒霉,就是一种戏谑的对比。但也有很多人受不了真实的视频,话题区成了媒体营销号的讨伐战场。最后,活动以发起话题的Phoenix.com客户端官方微修改话题结束。


这只是微博滥用热搜的一个小案例。如果一个用户不了解李清照,不关心古人的事,完全可以错过这个热搜。


所以,即使热搜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的差异,人们也只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领域。


不同圈子的人每天关心的事件可能不一样,但一段时间内真正能称得上事件的事件往往一手数过来,这就意味着平台上的很多热点都是重复的。


既然热搜随处可见,平台的不可替代性就被削弱了。同时,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总会对热搜内容有所不满。


应该有人抱怨话题# xx塌了#很久了吧...他们不知道这对那些天天玩手机的人有多重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