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婵编辑|乔倩
和往年一样,微信在公开课后迎来了大更新。
最新上线的iOS 8.0.17和Android 8.0.18版本,贯彻公开课精神,以视频号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了微信的“媒体属性”。
然而上线第一天,微博热搜用户排名第一,却是社交属性的升级#微信增加语音消息暂停功能#——似乎可以看到用户与微信团队关注焦点的错位,以及微信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的拉扯。
背刺微信b站,一个从来没有防备过的敌人。
首先,视频有了新的入口。点击“看一看”,你会发现在原来的“看”和“热点”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视频”板块。
与发现页面直接点击进入“视频号”入口获得的全屏信息流不同,点击进入这个新入口后获得的是类似于b站的视频封面卡片矩阵。据36Kr观察,每次刷新后全屏有5.5个视频,其中大卡1.5个,小卡4个。视频内容来自视频号和微信官方账号,基本都是横屏、1分钟以上的中长视频,也和b站很像。
除了系统推荐,这里还会出现一些类似“朋友喜欢”、“关注”、“总看作者”、“朋友发布”的视频。
这让b站很尴尬,很多b站的UP主早就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以前,虽然用户可以在微信上观看自己的作品,但只能关注和点击进入微信官方账号,体验不如b站,但现在,在微信这个视频社区里,一切都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36Kr在体验这个新功能时,在b站遇到了很多“老熟人”,包括“小件谈大件”(哔哩哔哩520.4万粉丝)、“古阿莫阿莫好”(哔哩哔哩243.4万粉丝)、“你的辛贝”(哔哩哔哩22.2万粉丝)、健身区老板“连马”。
在36Kr作者本人没有关注他们的前提下,b站的UP主出现的概率极高,几乎是在微信里“再造一个小b站”。
微信视频部分截图,红框圈出的作品和创作者均可在哔哩哔哩搜索。
本来创作者在b站开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甚至为微信官方账号引水,但是b站并没有阻止。在以往的认知中,微信官方账号属于创作者的私有域流量,不足以威胁b站社区的吸引力。但是,在更新的新版本中,私有域立即变成了公共域。创作者甚至不需要使用视频号,只要你在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里加了视频,就可能出现在这里。
好像是为了暂时避嫌。目前这个视频社区没有评论和弹幕功能,只有“星标”、“分享”和“”。b站官方对此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但可以预期的是,为创作者燃烧的火焰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微信和b站之间蔓延。最起码,b站微信官方账号的引水肯定会面临更严格的封杀。
另一方面,目前微信“视频社区”的出现,恰恰证明了优质横屏中长视频创作者是多么稀缺。
媒体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拉力
在新版“新消息通知”设置中,新增了一个开关:“观看视频号时显示新消息”。当它打开时,你还可以在观看视频时接收朋友的消息。此外,视频号的浮动窗口也改为“后台只播放音频,不播放视频”,可以随时暂停。
更新到最新版本后,默认开启“看视频号时显示新消息”功能。
没有什么比这两个新功能更能体现微信在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之间的拉动了。
在36Kr上一篇分析微信视频号的文章评论区,点赞最高的留言写道:
视频号没有场景。大家在微信里聊天刷好友,都是熟人。但是看短视频或者直播就是看陌生人,场景和需求的心情不匹配,视频号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这确实是很多人的共识,大概率也是微信团队头疼的问题。不过微信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胜利——微信官方账号的成功就是证明。
在对话框里和朋友聊天,在微信官方账号里看陌生人的文章,微信真的让用户接受了。但这种成功经验并不能复制到视频生态中。如果说头条是短视频产品的繁荣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
1.用户在看视频时更不耐烦,消耗更快。所以不能只提供基于订阅制的内容,一定要储备大量的视频进行推荐。
2.用户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看视频,而不是看文字。2021年,抖音用户月平均使用时长为19.6小时,在所有社交应用中排名第一。
这两点导致了两个问题:
1.微信官方账号基于订阅制的成功经验不可复制,用户更容易对内容不满。
2.看视频比看文章更容易耽误社交。微信官方账号从诞生之日起就可以坚持不让用户在阅读文章时收到消息提示,但视频号做不到这一点。
在2021年的公开课上,张小龙曾经说过,他认为阅读文章是一件需要花时间认真完成的事情,所以直到今天,微信都不会在用户阅读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时提示对话消息。但大部分人还是有及时回复消息的需求,所以出现了浮窗——尽管他非常讨厌。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悬浮窗。因为它像狗皮膏药。这也是PC时代大部分网页浏览体验不好的一个原因。”
经过去年的公开课,张小龙终于摆脱了这种“狗皮膏药”,8.0版本将列表页面左上角的“浮窗”改为两点。点开这“两点”,会有一个“左屏”,是没有看完的文章。
然而为了容纳视频号,“狗皮膏药”又回来了——可想而知张小龙做出了多大的“个人审美牺牲”。
在最新版本的微信中,这种“狗皮膏药”大大减少了,从“持续播放小窗口视频”变成了“挂创作者头像,后台只播放音频”,悬浮窗口可以隐藏,变成细长的箭头框。不得不说,张小龙的执念依然存在。
左边是老版本视频号的浮动窗口;新版本视频号右浮动窗口
这既是张小龙个人审美与视频号实际需求之间的斗争,也是微信媒体属性与社交属性之间的拉扯。这让我们不禁要问,想象一下“一切都在微信里”的模式是更方便还是多余?
试想在Tik Tok或者b站看一个视频,可以正常收到微信消息的通知,点击通知直接跳转到微信,设置背景边听消息边播放,回消息后再跳转回Tik Tok或者b站。这套操作简单明了,没有任何弹窗,体验几乎不间断。
但是,我们在微信上看视频的时候,只是减少了跳转到其他应用的麻烦(甚至之前没有收到新消息)——但这还是多买了一块“狗皮膏药”。
微信的优势真的更贴近用户吗?或许用户的想法很简单,但是微信团队面临的问题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