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问吧。
说到古代名人,他们著书立说、杀敌立功的突出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他们的私人叙述往往淹没在史料中。如果把目光转向他们的经济生活,说说李白的“旅游经费”,李清照的“富庶有力的产业”,唐伯虎的“风流账”,就有意思了。
问这个问题。邀请专栏作家李开周谈谈古人钱袋子里的那些东西!
从文人到官员,经济生活是怎样的?
@澎湃湃网友ejmy7j: 李白一生没有名利。他是稀有还是无能?
李开周:李白前半生希望做官。他四处游荡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结交官场和文艺界的重要人物,请他们自荐。他努力了很久,最后只当上了院士圣旨,而不是翰林学士。这是一个底层的北京小官,比七品县令低多了。他的工资不够喝酒。于是他很不开心,主动辞职,把自己的爱情送到了山水。
@四川文艺出版社:古代那些隐士真的很穷很穷吗?
李开周:有的隐士很穷,比如陶渊明;有的隐士特别有钱,比如王维;有的隐士先穷后富,比如叶巍;有些隐士先富起来,然后才变穷,如吴。
@ Toby: 汤灿和宋诗人靠写诗挣点收入?
李开周:唐宋诗词可兑换稿费。比如南宋的刘过,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被付了两次,一次100句,一次1000句。然而,唐宋文人所付出的大量贡献并非来自诗歌,而是来自墓志铭。李清照的父亲赵挺之在发家之前,靠给山东老乡写墓志铭补贴家用。
@ bees: 古代官员除了工资还有其他合法收入吗?
李开周:古代官员除了俸禄,至少有三种正当收入:1。皇帝的奖赏。2.不动产的派生收入,如出租耕地的租金税、出租房屋的租金等。魏晋宋时期,地方行政官几乎不用买地,因为朝廷会无偿批给他们“胥地”,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官员可以租给佃农以获得财政补贴。陶渊明在彭泽订的时候也有多项工作。3.刷字画和文章。比如李清照的曾祖父王珏给一个公主写了一篇文章,得了2000个点缀。
古代家族投资理财
@永远健康008: 历史上哪个朝代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最高?
李开周:宋朝的人民生活水平最高。具体来说,是在与辽签订《罗源条约》之后,在围困开封之前,即公元1004年至1126年。一百多年来,古代中国人民物质最丰富,生活最稳定,人均可支配财富最多。
《清明上河图》部分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的繁华。
@牛津:北宋人生活水平高是因为重视商业吗?
李开周:我认为有两个关键原因:1。北宋中后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和平了一个多世纪。老百姓不用跑路,不用承担吓人的军费,可以安心挣钱;2.除了王安石变法和蔡京新政两个时期,宋朝在经济上基本采取黄老之治,对私营经济放任自流,因为国家没有约束,所以商业繁荣。
@有个好主意:古代家庭谁管钱?没有工作的老婆能有多少零花钱?
李开周:至少从南宋开始,江南地区女性担任户主空,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已经很普遍。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的主旨在民间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武大郎挣钱,潘金莲管钱,潘金莲也管武大郎。这种情节不仅是小说情节,也是历史情节。当然,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是男性主导理财。
没有工作的老婆能拿到多少零花钱,很难说,主要看这个家庭的收入和这个老婆在家庭中的地位。宋元明清时期,普通家庭的月收入一直徘徊在几千便士(铜币)左右,按购买力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也就两千左右。和现在的情况比,很穷,老婆的零花钱绝对超出这个数。但在古代,绝大多数平民女性虽然没有像男性那样公开求职,但也不是吃闲饭,纺纱织布,耕田种粮。女士是主力军!
@云辉:如何将一分钱兑换成一两块钱?
李开周:在古代的度量衡中,钱和两是重量单位,十钱是一两,十六两是一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等于十两银子。“文”是铜钱的面值。这种面值单位是晚唐才出现的。通常,一便士是一枚面值为一便士的小铜币。但是每个朝代都发行大面值的铜币,一枚铜币可能有10、50、100的面值。这种大款的实际购买力很低。比如清末十便士面值的铜币,只相当于三枚一便士面值的硬币。
古代银铜币汇率波动,换算极为复杂。绝对不是历史上那种“一二等于一千字”的瞎话。明清时期,不同年份,不同地域,一两可能等于一千,一千五百,一千六百,三千,五百,七百,九百。
明华银锭上海博物馆
@澎湃湃网友:那些既不出名也不当官也不是富二代的文人,比如普通秀才、举人,难道就只能靠种地为生吗?
李开周:明清举人通过资格考试可以做官。未能考中进士的举人将有机会在官学中担任训导、神谕,然后从教导员晋升为县令、县令。如果你等不及当官的机会,举人可以做现任官员的助手。明清时期,地方官都有幕僚,有几个知府,十几个知府,可能还有几十个巡抚、巡抚。这些助手由当地官员支付工资,不吃财政饭。除此之外,举人和秀才还有两条路:办私塾收学生,或者在有钱人家当家教。也有举人和学者出去做生意,但他们是罕见的。
编辑:黄雅竹
校对: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