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创建的第一个小时,
输入并验证帮助信息;
在第三个小时,
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帮助;
第四个小时,
增加“可以提供支持的地方”;
在第六个小时,
第一次“成功营救”出现了…
最近,
河南暴雨中的一份“救援者信息”
成立后24小时内访问量达到250多万。
本文件从救援需求表开始。
开发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
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创造者感到好奇。
就在今天下午,
这位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
来自河南的学生李锐终于出现了。
在谈到家乡的灾情和各方面的支持时,
几度落泪。
7月20日晚8点57分,一位名为“曼托”的用户在腾讯的文档上建立了“待救助人员信息”文档,随后开始了一场“爱心接力”。这份文件在救援人员、救援人员和热心群众中流传,甚至有200多人同时在网上编辑,见证了一场自发的民间救援行动。
这个滚动更新的文档刚一完成,就有人留下来求助:“孕妇羊水破了,120没车”“被困地铁”“孩子被困走失了”...
一个小时后,核实信息的志愿者开始出现在表格中,在已核实一栏留下标记,帮助指导救援工作。
随着求助信息越来越多,文档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可支持”的形式,越来越多可以提供支持的信息被加入其中。
然后,建立第三、第四、第五表。在名为“泄漏风险区域”的表格中,记录了城市街道中哪里存在泄漏。凌晨出现“救援队信息”表格,后面是“物资援助”和“医疗信息”。
随着所有人的编辑,被救助人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多,从一张表到多张表。救援情况标记为“强”、“急”、“高”、“急”。求助信息发出后,“抢救成功”的标志开始出现,热心人给等不及求助的孕妇写下生产指南。
21日下午,表单中的求助信息超过1000条,学校、超市、电影院等安全避难所近1000个。该表单增加了“互信息快速反馈通道”功能。许多留下信息的被困者得到了帮助。
记者联系上海财经大学时,老师表示最近两天晚上李睿休息很少,对于创作的表格,她保持低调。许多人都在找她。
“我想帮你。”
从7月20日开始,李锐在老家河南看到暴雨新闻后,就和同学们讨论自己能为大家做些什么。消息通过微博和朋友圈发布后,成立了“河南远程救援队”微信群,32名同学参与其中,决定一起创建和维护网上文档《被救人员信息》。这个团队不断壮大,后来几个微信群已经扩展到200-400人。
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同学们开始齐心协力,有的核实救援信息,有的联系被困人员。他们希望通过整理纷繁复杂的信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缓解救援的压力。
李锐介绍,在建立文件的时候,我们希望文件的内容能够有优先顺序,让最需要帮助的人最先得到帮助。后来,许多志愿者继续加入到文档维护和在线交流与协作中。
为了核实被困人员的信息,李锐和同学打电话发信息互相联系,确认是否获救。凌晨一点,他们核实了第一批获救人员。第二天12点,她开始负责50组被困人员的救援,收到脱困信息27组。
李锐和他的同学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做一张桌子。一开始我们是手动实时收集微博中的求助信息,效率低,还可能重复。有同学建议用Python爬虫组织信息,提高了效率。他们还需要筛选出哪些已经获救,哪些急需救援。在查资料的时候,为了确认救援的优先顺序,他们需要成立线下志愿者小组就近救援。
信息量在增加。李锐表示,目前的体量已经超出了她的控制范围,后续的管理已经由腾讯文档产品团队接手。她提醒大家,网上证件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她希望在填写文件时,能够简明扼要,填写关键信息,尽量不要上传图片。
在与央视连线的过程中,谈到家乡的受灾情况、表格中收到的加油以及受助者的感谢留言,李锐几度感慨哽咽:真的很感动。
“大家都在找你!”
受到关注后,李锐获得了接连不断的关注和媒体的好评。她关心的是,经过这场灾难,群众的信息安全能得到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目前,今年刚本科毕业的李锐已经保研。现在身在豫东南的他,依然时刻关注着灾情的发展:“除了郑州,卫辉、新乡的灾情也很严重。希望大家注意!如果想参与救援,可以联系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参与救援。谢谢大家。”
与时间赛跑,
传递希望!
很多网友表示,
这是银河系,
是一场无声的救援接力赛↓
就凭你,河南肯定是中学!
加油!
来源|深思上海APP、网友评论等。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