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知乎的平台上看到过很多零成本开店的案例。
但我不是。
我们五金厂刚搬到网上淘宝的时候,砸了十几万块,一点水花都没有。
亏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盈利的方法。
期间也尝试过品多多。听人说我可以低价脱单,其实这样做只是帮助平台工作,没有意义。
如果一直在低成本领域混,不仅利润微薄,甚至可能连人工成本都赚不到。
因为你一个月要赚10W,至少要请60-100人打包发货(客户订单低,订单大),这还不算物流费,不然送不了单。很多电商大踏步前进,最后卡住了,拿不回来了,所以活了下来。
这也是我后来劝我爸不要死在这个硬件类别的原因。标准品的价格战很恶心。
有兴趣看我们转型经历的可以参考一下这个:
张智成:现在做淘宝还能赚钱吗?
当我们整合现有资源,分析市场,确定哪些产品更容易做,然后帮助那些厂商卖货,情况就明朗了。
这里可以简单的告诉大家,我们花了十几万的试错,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报了一套四家培训机构总结的操作流程:
1。市场分析-目标选择
2。产品定位(超级卖点提炼)
3。上架准备(标题、副标题、细节、主图、主图视频、细节视频、SKU、评价、创意图、问大家、好评、事件营销等。)
4。促销(7天销售叠加,刷评价,基础销售)
5。拉流量(直通车,钻秀,超级推荐,猜你喜欢,划算,AI)
6。进行客户服务销售演讲
7。沉默与协商,观察与恢复
前三点的完成,可以极大的影响后期的推广效果。
当时我们把一个产品上架,一周内直接卖到3000单,然后配合付费推广。结果,哪个管用,哪个不管用,哪个卖得好,哪个卖得不好,一目了然。
做淘宝,从来拿不到3000单,你不知道什么是大众认知,什么是基本的销售影响力转化。
当然,我不是要求你所有的产品都列在3000,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
对于标准产品来说,基础销量决定上层建筑。
因为曝光和展示可以直通车超级推荐,那么问题来了?
没有销量,上了头版,没人买,你哭都没地方哭。
让你看看当时扳手的竞争有多激烈:
几块钱的扳手,人家卖5000+,1W+。
这个卖不出去吗?
没有?开车是追不上别人的。
Up?可能你没赚多少。
这就是标准产品的竞争环境。
基本上90%的买家都会被头部的店铺分开。
目前我们五家店的年销售额加起来在8000W左右,勉强摸到电商的门。
目前只有一家店是标准产品,其他店都是周边整合非标厂家。
这五家店几乎都是按照我上面分享的那套流程来操作的。
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品类和客单价区间需要不同的运营模式。
如果你的产品是客单价相对较高的标准产品,那么你就要重点把握坑产量、销量、支付转化率、集购率。
比如家电和3C数码,不达到一定的收益率基本不可能达到目标。
同时,由于这类高客单价标准产品的转化周期长,复购率低,所以你一定要盯紧你的竞争对手。对方销量上去了,你就得跟,要不你不跟就亏了,这是肯定的。
这一类,除了销量要跟进,曝光位置也要跟进。典型的例子就是超级推荐的“购买中发货”(你的产品广告出现在购物车底部)。消费者只要买的多,基本就有购买意向。如果投资这个位置,性价比一般都比较高。
只要你的产品在各方面都优于你的竞争对手,被拦截的概率就很大,因为对方的需求已经确定了。
剩下的无非是做个选择,而你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这是我们通过分析和把握品类对应的消费需求得出的运营逻辑。
无论是开车还是超级推荐,都是基于这个前提。
可能我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有些底层逻辑是共通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来匹配。
写了这么多,有点乱,表达也不太好。请原谅。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与我交流。只有小钱靠勤奋,大钱靠道德,资源共享,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