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一稻两虾”稻田综合栽培生产模式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2020 yfd 0900300);江苏省2021“苏北专项”科技专项
徐增红等人
稻田小龙虾一般分别在4-5月和6-8月养殖,以头茬为主要养殖方式。由于水温较高,且可能发生疫病,二茬的养殖效果远不如一茬,应选择其他更适宜的品种如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等。
该项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盐城双得利水产养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旨在实现小龙虾、罗氏沼虾等稻田“一稻两虾”轮作的技术突破,促进稻田养殖技术改造和稻鱼综合养殖技术升级。
一、稻田整治和栽培条件
养殖水田应保证取水排水方便,水质好,无污染,保水能力强,排灌方便,田埂厚,田面平坦。现场工程包括加固山脊、在进出口处建造防逃设施等。垄底适当放宽,高度0.5米以上。水田周围的犁沟宽3 ~ 5米,深1.2 ~ 1.5米。可在稻田中间挖掘一大片田地(如10亩以上),宽1.0米,深0.5米。耕作沟面积控制在水田面积的10% ~ 15%。虾沟里挖出来的土用来加固、起垄、夯实。田埂周围用塑料农膜搭建防逃围栏。进出水口安装尼龙滤网,防止水鼠、蛇、鳗鱼等敌人进入,进出水口采用铁丝网、竹片或双层塑料密目网作为防逃围栏。
对于罗氏沼虾、凡纳滨对虾或克氏原螯虾,可在稻田沟的某一段或某一角落建造一个面积为50-300米的简易保温大棚。
2.可以根据场地面积来确定,
可用于虾苗的早期标记或中间培育。温室内安装增氧设施,有利于提高高密度暂养的成活率。
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黑藻、金鱼藻、苦草等。在稻田的犁沟里。在水面培育水葫芦、水葫芦、浮萍等漂浮水生植物。花生和水葫芦必须适中,不超过栽培沟面积的30%,且不应密集连片,如每隔10米种植1丛,以整齐的行或浮床的形式种植。养殖期间,水草水位较浅,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渐升高到正常水位。
二、文化模式的设计
“一稻两虾”或“一稻两品”安排稻田年度生产计划,即一季水稻种植、两季对虾养殖的生产模式:①3-5月第一次小龙虾养殖,3-4月投放小龙虾、虾苗。3月份放入温室虾苗早期繁殖,4月份放入天然水中的虾苗,4-5月份依次捕捞不同规格的成虾。②6-10月进行水稻种植和第二次对虾养殖。具体培养计划见表1。
表1“一稻两虾”稻田综合种植养殖参考生产模式
三。营养与饲料
虾类多为杂食性物种,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食性和营养需求。对虾生产有多种饲料可供选择,应以对虾营养研究为基础,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对主要营养素的需要及其消化吸收特点,按照营养标准,利用好各种饲料的互补作用。就粗蛋白水平而言,小龙虾饲料的蛋白水平要求28% ~ 32%,罗氏沼虾饲料的蛋白水平要求28% ~ 38%,小龙虾饲料的蛋白水平要求36% ~ 40%,小龙虾饲料的蛋白水平要求32% ~ 36%。成虾养殖的参考摄食率见表2。
表2成虾养殖的参考摄食率
四。稻田养殖的日常管理
1.每天巡视池塘一次,观察虾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应严格保护水质不受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根据春秋浅水,高温季节深水的原则调节水位,频繁冲洗有利于甲壳类动物蜕皮生长。每10 ~ 15天换水一次,换水为池水的20% ~ 30%,pH值7.0 ~ 8.5,溶解氧大于4.0毫克/升。
3.防逃围栏应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等材料建造。雨天、汛期、台风季节,要防止大风大雨决堤或洪水泛滥。每天检查进出水口滤网有无损坏,防止小龙虾逃跑。
4.加强蜕皮期的管理。通过投喂饵料和换水,可以提高软壳虾的成活率。蜕皮后应及时添加优质饵料,防止虾类因饵料不足而自相残杀。
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大国,实施稻渔共作政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根据稻虾各自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推广小龙虾+罗氏沼虾、对虾、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一稻两虾”规模化技术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优质水稻高效养殖。同时能有效提高水田二次耕作效果,大幅度提高水田单位产出率和综合效益。通过相关技术模式的研发和完善,项目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示范推广价值,促进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