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二维码永久有效期(微信群二维码将取消,微信头像1年只能改5次?这些关于微信的谣言,你信了几条?)

最近有两则关于微信的新闻:

微信头像一年只能换五次!

群二维码保存后永久有效!

谣言大王的父母被“招募”了...

真的有朋友私下向你倾诉吗?

微信官方深夜回应!

这都清楚了!

微信头像从现在起一年只能换五次?

近日,网上流传的一份“腾讯官方公告”称,从11月1日起,腾讯QQ和微信的头像和昵称一年内只能修改5次。

10月27日晚,腾讯官方微博辟谣称这是谣言。



腾讯官方微博截图

腾讯通过其在知乎的官方组织号回应网友:“这是谣言!截图是PS的。请不要相信,也不要说出来。由于系统维护,近期将恢复相关功能。”

微信群无限期将被取消。保存了群二维码,下次就可以直接入群了?

与此同时,最近又有消息传出,如下图所示:



那么,这个消息是真的吗?

对此,微信官方账号“谣言过滤器”回应:

◆所谓“微信群将无限期注销”完全是子虚乌有!用户一旦建群,只要不删除,就长期有效。

◆每次提取群二维码,会自动设置一个7天的识别有效期,到期后需要再次提取。【/s2/】“二维码保存到手机后可以随时直接添加”也是谣言。

其实这样的传言在2016年就出现了。

只是这次又是一次,

汤和药是一样的。



以下关于微信的传言

你见过几个?

1。“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会盗号

谣言内容

“之前有人在朋友圈传播了以下信息:打了一个开放链接微信公开课PRO版等东西后,可以看到数据。但是我朋友说这个链接会偷号。如果这几天我微信给你发错了,肯定是被黑了。一切以手机号为准。请紧急拨打我的手机。”

真相

微信团队郑重声明:《我和微信2015》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这个内容原本是微信官方为一年一度的微信大会“微信公开课pro”做的一个插曲互动,也是为了纪念2015年。不过发布的时候是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大,可能会出现打开缓慢的情况,现已优化解决。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木马,也不存在账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

2。微信卡绑定会毁了一切

谣言内容

一篇名为《微信绑定银行卡,一定要看,不然小心血本无归》的文章称,重庆市民范先生和女友正在电影院看电影,期间收到了几条短信。短信显示,他的银行卡共向其微信账户转账5000元。而且他还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说范先生的微信号发红包了,要求给一个陌生的手机号充值。文章还附上了范先生朋友的手机截图,让范先生怀疑自己的微信账号被盗。我也以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不要把大额存款银行卡和微信绑定。

真相

消息不实,标题太煽情,无关痛痒。范先生银行卡被盗刷其实是手机中毒,并不是因为微信卡。木马病毒可以伪装成WIFI、二维码、链接、文档、软件等。来吸引用户下载执行。用户一旦点击,不法分子就可以控制用户的手机,从而任意窃取微信、手机银行等重要账户信息。经微信团队核实,发现范先生将手机连接到公司电脑,并发来了照片。但是那台电脑平时用的人很多,难免有些软件或者u盘含有木马程序,使得他的手机信息被盗。

3。微信删除12人可以节省94M空房间

谣言内容

“又删了12个人,省了94M 空间!不要让勒索者占了你的空房间,请试试!复制我的消息,在微信、万能、群发助手里找到设置,全选,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名字变色就删了。”

微信群二维码永久有效

真相

微信官方说:微信好友数量和手机内存空没有关系,但是决定空之间占用多少内存的是聊天消息和朋友圈缓存。

另外,即使群发消息后,非好友的名字颜色也不会改变。手机用的越多,卡用的越多,因为可用的空手机越来越少。定期清理微信缓存数据,可以让微信使用更加流畅。如果重要数据无法清除,您可以先备份数据。

5种方法帮你轻松判断微信朋友圈谣言。

1.看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名字,准确率90%

当你打开一篇微信文章,发布者的名字出现在标题下面,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关卡。传媒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的亲子微信官方账号。讨论孩子该不该弹空键是可以的,但是去讨论股市就是扯淡。同样,如果一个名为“XX房产”、“XX交流”、“XX硅藻泥”的微信官方账号发一篇“这些孩子爱吃的食物有毒”的文章,90%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微信官方账号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你凭什么相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出的营养建议?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另一个区分专业建议和谣言的方法是看语气。如果文章是专业人士写的,语气会有一种老生常谈的感觉。就像医生,即使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充满了感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像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么写这篇文章的人很可能没有理解他所说的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另一种类似于语气的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不会有什么新颖奇特的排版装饰。对于职业写手来说,加粗加下划线,带一点底色,再多的点缀也不会削弱自己的职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留下的问题,有些人改不了。一篇华而不实的文章,出版者的专业性很值得怀疑。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的谣言帖根本没有证据。它只会告诉你“XXXX剧毒”,“XXXX吃了会死”。这类谣言帖子会占到谣言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却连有毒物质的名字都不会说,这就是最懒的一类谣言。不那么偷懒的谣言,像科普帖、新闻,会有各种专家、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后面标注了各种参考文献,这类文章的作者80%以上都是被教授洗脑的学术人士,文章的可信度会高很多。

另一类专家是“任”。这时候要看句子的语法结构。好的证据就是这些:“某年某国某大学某博士在某期刊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类似于参考文献的水平。以上文字缺少某一项,会削弱可信度。光说“法国科学家发现”就像胡说八道。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的,这样的文章也需要质疑。这种证据的可信度不高。

5.看结论的严重程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记住所有吓到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绝对,越吓人,越有可能是谣言。在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跳出来一个爆炸性的吓人的消息。就算有,也更不可能是你第一次在微信上看到这个消息。

看过美剧《新闻直播间》的人都会记得,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都是假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了某件事是真的,那以后就很难去挑毛病了。面对微信上吓人的文章,默认应该都是假的;用批判的眼光看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漏洞。这样,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文章漏洞百出。如果你先被吓到了,那么你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真实。

谣言谣言在这里再次提醒大家:

微信相关功能或规则的变更,

请以微信官方信息为准,不要相信谣言![/s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