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孟梅
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截至2021年12月底)。本季度营收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调整后EBITA 448.22亿元,同比下降27%。同时,净利润同比下降75%。
从整个业务指标来看,这份财报相比阿里巴巴之前的财报数据是惨淡的。那么,不再是“印钞机”的阿里巴巴是否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同时,淘宝天猫GMV的个位数增长是否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已经走到了尽头?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应该说,这是阿里巴巴宣布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重新划分事业部后的首份季度财报。阿里首次将业务运营进一步细分为中国业务、国际业务、本地生活、菜鸟四大板块。本集团的云计划、数字媒体、娱乐和创新业务及其他分布保持不变。营收方面,第三季度阿里贡献最大的三项业务分别来自中国业务、云计算和国际业务,三项业务同比增速放缓,分别为7%、20%和18%。
其中,2009-2021年双11天猫交易额增速也逐渐放缓,从2009年的1700%降至2021年的8.45%。
国际零售方面,本季度海外市场消费者人数首次突破3亿,Lazada和Trendyol订单分别实现52%和49%的强劲增长,带动整个国际零售业务保持25%的同比增长。国际批发业务阿里巴巴国际站GMV同比增长50%。
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12个月中,阿里巴巴中国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9.79亿;其中,专注下沉市场的一淘季度支付订单同比增长超100%;以生鲜为主的淘菜菜季度GMV在高基数下依然实现了环比30%的强劲增长,帮助阿里巴巴在生鲜、杂货等品类实现了更高的渗透率;为了补充中国零售业务战略,菜鸟加强了中继站的覆盖。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农村地区菜鸟驿站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菜鸟国际物流网络日均包裹处理量超过500万件,为国际业务的长期增长提供了支撑。
不难看出,多元化健康的细分数据越来越清晰地指向阿里巴巴的长期发展路径,未来的想象空逐渐显现。不仅表现在消费互联网业务渗透率的稳步扩大,还表现在产业互联网依托技术优势的规模效应。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中国的年活跃消费者将按计划在本财年结束时达到10亿,未来的重点已经从用户增长转向用户的留存和用户粘度消费的增加。”应该说,张勇的话为阿里巴巴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与其一味担心GMV,不如加固护城河,留住优质活跃用户,提高整体客单价,最大限度发挥阿里巴巴“人、货、市”的优势,从而大幅提升利润率。
无论是本土电子商务还是国际电子商务,在发展初期,GMV绝对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指标。对于阿里巴巴这样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的公司来说,GMV不再是其发展的唯一标准。毕竟没有一家公司的GMV可以连续20年每年持续高速增长,这显然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因此,在短期内,不再有GMV高增长率的阿里有点后劲不足。但从长期来看,阿里的高效供应链效率并不依赖于传统的客户社交裂变模式,而是通过大数据掌握和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精准推荐,把“人找货”变成“货找人”,通过延伸业务场景,不断渗透到高频消费者中,从而把更多的低频消费者变成高频消费者,这就是张勇所说的。同时,天猫独创的88vip系统也完成了用户分层的底层建设。
记得2019年,阿里88vip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线下活动。媒体报道:“平均每40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是阿里88vip”。如此庞大的忠实用户群体,应该是阿里巴巴最强大的盈利护城河。如何提升这部分用户的服务体验、消费频次、客单价,应该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目标,这也是张勇所说的:“用户粘度消费的增加。”
所以未来阿里巴巴和它的GMV量都是浪费,不如退而进之,把整个供应链体系做得更强,提高运营效率,专注于消费者体验和商业价值的创造,把“商业场景+业绩网络”完美结合,实现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23岁的阿里巴巴来说,新零售才刚刚开始,未来依然大有可为。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被收养,将会有酬金。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