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摩根频道
今年9月1日,四通一达、吉途快运发布通知,调整全网派件费标准,上调已收快递费每票0.1元。之后,快递行业已经开始进入涨价通道。
虽然各家快递公司都强调中转费是为了保护快递员的权益和快递网络的稳定,快递价格不变,终端消费者不受影响,但从长远来看,羊毛出在羊身上,电商用户增加的物流运输成本迟早会变相落在消费者身上。快递成本的缓慢增长也正在成为一种几乎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进入10月份后,四通一达、吉图相继发布上海地区调价通知,浙江义乌每单配送价格上涨幅度也达到了0.2元,使得每年双十一来临前才会出现的快递涨价在今年提前到来。
加价之后,价格战的竞争逻辑变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快递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落在哪里?与物流同荣的电商平台是否会遇到新的挑战?
困难的快递公司
表面上看,一线快递公司集体调整配送费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监管部门整治恶性价格战、保护快递员合法权益的决心。根本原因在于,在极兔掀起新一轮价格战后,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的快递公司几乎无法忽视其濒临危险的营收。
根据申通快递最新的业绩预告,申通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1.4-1.6亿元,甚至已经开始警告投资者,预计今年净利润将比2020年下降97%左右。作为中国快递业巨头的顺丰控股,在一季度业绩预告中,预计亏损9-1100万元,与去年同期9.07亿元的营收相去甚远。
其他几家一线快递公司也不同程度亏损,尤其是这一轮价格战的始作俑者,烧了近百亿美元争夺市场的“价格屠夫”。虽然没有公布详细的营收数据,但作为第一家开始涨价的快递公司,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综合各大快递公司近一年多来的经验,不难看出,在经历了疫情考验后,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疫情期间,为了维持快递网络的正常运转,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快递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薪和高额补贴。比如顺丰,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给快递员涨了2倍工资,春节期间不仅涨了3-5倍,还在工资和加班费的基础上设立了1.5亿元的专项奖金,弥补一线员工的贡献。
过了一段特殊时期,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为了不损害工作积极性,对网点、员工、快递员的补贴继续花。再加上运输设备和快递站点的消毒费用,对于大型快递公司来说,很难不影响公司每天百万起步的正常利润。
与此同时,疫情带动了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电商订单大大拓宽了快递市场,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快递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一直在不断加强开拓新业务的力度,寻求融资,增加新的银行贷款。但部分企业由于产能利用率低、单票固定成本高等历史遗留问题,在财务费用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法扭转营收下滑的趋势。
除了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亏损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恶性价格战。
去年,自极兔快递以极低的价格闯入快递赛道以来,童渊、顺丰、大云、申通的单票收入同比降幅均超过10%,其中申通的降幅甚至达到了27%的夸张数字。即使极兔和百世因涉嫌倾销被监管部门处罚,各大快递公司仍无意停止价格战,单票收入仍在下降。
而且价格和利润都在不断降低,但是每个快递的成本却在不断增加,低价诱惑的效应也使得快递公司的整体业务量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导致了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差的病态循环。
种种迹象表明,快递行业的价格战即将进入最后阶段。不断增加的市场份额和看似繁荣的订单量背后,是与成本完全不成比例的利润,以及无法控制的亏损,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好在以价换量的价格战已经有了结束的迹象,“四通一达”和“极兔”挺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接下来的运营中,优质的服务可能会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
质量快递敦促业务转型
基于快递时效性高、反馈快等特点,品质服务的升级往往集中在物流配送速度、终端消费者体验、个性化服务、细分场景增加等方面。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阶段,如何保证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卫生也是所有服务升级的重点。
而一切都无法回避最基本的成本问题。为了提高物流配送速度,需要足够多的货机和高铁快线,形成更高效的基础物流网络。提升消费体验,必然要提供以基层快递员为主的送货上门、上门代收等增值服务;保障疫情下的运营服务,非接触配送服务点、车辆仓库等设施的消毒,快递员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目前在价格战严重拉低利润率的情况下,快递公司很难完全承担这些成本,而中转费可能只是快递涨价的开始。主要受涨价影响的电商用户和平台,也将因快递行业品质服务升级而被迫迎来转型契机。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部分有义务的商家已经收到合作快递公司的涨价通知。虽然双十一前调价已经是多年的常规操作,但受电商平台为了缓解物流压力而不断拉长双十一战线的影响,今年的涨价来得相对更早。
根据往年的统计,双十一期间,电商发货量激增时,正常网店订单量是平时的30倍左右。配送费价格上调后,也意味着今年电商用户的快递费用比同期增加了一个差不多的数值。双十一省钱购物就是用低价折扣吸引消费者。在以价换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的快递运输成本无疑会进一步压缩商家的利润。
尤其是进入直播电商时代后,如果还有顶级货主播受邀合作,比如去年双十一预售期拿下近百亿销售额的李佳琪和维雅,快递涨价后商家需要承担的成本将更加惊人。
因此,为了弥补额外的成本,大部分电商用户可能会主动下架一些低利润产品,调整货架产品结构来应对。而且不排除部分用户会采用先涨价后打折、以次充好等非法手段和套路。将成本压力转移给最终消费者。
这些变化很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后果,比如销量萎缩、产品类型缺失、用户评价降低等等。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也意味着商业交易氛围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同时对平台产品的质量控制、优惠补贴活动的策划、增强用户粘性的新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刚刚过去的618,虽然还是一场数据狂欢,但从淘宝、JD.COM等一线电商平台的反馈来看,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佛商选择“躺平”。除了一些大品牌为了销售数据不得不打价格战,很多商家甚至没有选择参与。
可以看出,电商促销的热度在逐渐降低,“薅羊毛”式的低价促销开始回归理性消费,产品和服务本身也是如此。此外,一些消费者开始对价格变得不敏感,因此很难被价格和折扣轻易吸引。即使没有快递涨价的催促,整个电商平台可能也到了考虑转型的时候了。
对于拼多多这种以低价商品为主要标签的平台来说,这也是一个无容错提升品牌形象的机会。
拼多多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虽然拼多多入选了《财富》杂志的53家改变世界的公司名单,排名第26位,但它是仅有的三家上榜的中国公司,与旷视科技集团和Aauto Quicker并列。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拼多多的认知还是很微妙的。
这种微妙的认知来自于拼多多前期低价打开市场时,C端电商用户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和侵权商品泛滥。即使拼多多现在能保证足够的好评率,但是发展太快,没有沉淀足够的品牌口碑基础,固有的刻板印象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否则不会发生。去年7月,比官网价格便宜4万多元的特斯拉Model3的促销广告发布后,引起了特斯拉的过度反应,直接在官方微博宣称与拼多多“划清界限”,总裁本人也大呼“不要上当”。
毫无疑问,电商平台上销售低价白牌商品的电商用户,是向快递公司转移费用后,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对于白牌电商用户相对集中的拼多多来说,这是一个清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好机会。从天眼查的风险监测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拼多多相关的诉讼案件中,假冒产品的商标侵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自2018年底“新品牌计划”启动以来,为了撕掉“假冒伪劣”、“低端”、“下沉”的标签,拼多多推出了百亿补贴、大品牌多渠道推广、线上假一赔一等措施,不断提升平台高端产品占比,以此加强口碑建设。
但事实上,拼多多撬动品牌的动力相对有限,大品牌的销售很大一部分是靠经销商集团支撑的。如果真的想在口碑上赶超淘宝,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的下限,不断压缩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时间空。
只是受限于拼多多的运营逻辑,无论是对比淘宝还是JD.COM,拼多多的实际运营成本还是相对要高很多。虽然联系紧密的极兔快递仍然占据着快递行业单价最低的价格优势,但不可避免的涨价仍可能威胁到拼多多这个毛利较低的地方的生态稳定。
在逐渐成长为淘宝的眼中钉后,成功占领市场份额的拼多多也走上了淘宝转型的老路,开始进入追求品牌和极致性价比的阶段。虽然拼多多加强了对店铺权重的考核,开始尝试从单品爆款逻辑向店铺逻辑过渡,但在短时间内,就拼多多的产品结构而言,最适合、最有效的流量资源分配方案仍然是价格越便宜、销量越大,所能获得的流量越大。
如果你想通过提升自己的商业逻辑来升级消费,可能会像淘宝一样边缘化白牌商家,然后选择新的流量分发方式,其中的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此时,无法适应快递价格上涨而被迫转型的白牌商家,反而会为拼多多创造空的消费升级空间。
总的来说,快递涨价很可能是拼多多的进一步机会,既能促进品牌形象升级,夯实口碑基础,又能加快消费升级。真正意义上,它与淘宝、JD.COM等一线电商平台处于同一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