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关注”,第一时间获取科技资讯、技能攻略、产品体验。我私信回复“01”,送你玩电脑技能大礼包。
-
曾几何时,小米自己创造了全新的“互联网手机”概念,手机放到网上销售,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手机概念诞生十年后,这种线上销售智能手机的模式已经被消费者广泛接受。据赛诺数据显示,2020年智能手机线上销售渠道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从2019年的27%提升至35%。
这样看来,线上渠道真的要超越线下,成为最主流的销售模式吗?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可以说几乎所有头部手机厂商都看到了线下销售的重要性。线上起家的小米,提出“新零售”发展模式,以电商的方式做线下市场,积极开设线下门店。线下市场的老玩家OPPO,整合线下门店,淘汰部分“老小”门店,巩固线下手机销售渠道。
另一方面,2020年底,我们将以全新的身份面对市场的辉煌。在推出V40系列等机型后,我们选择重点押注线下手机市场。荣耀CEO赵明曾表示,2021年荣耀线下销售占比超过70%,2022年渠道将继续“下沉”。
可以说,最初,随着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品牌的崛起,线上手机市场一度风光无限,但实际上,线上线下市场才是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诗和远方。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在线下市场的扩张,进一步压缩了第三方手机卖场的生存空。近年来,关于第三方手机店倒闭的声音不绝于耳,店铺门口“旺铺出租”的字样格外刺眼。
那么,线下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哪些变化?此时此刻,肖磊将深入线下手机市场,和你一起看看其中的一些变化。
多在巩固线下销售渠道的主流手机品牌“这款手机不是最新款,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问是否有货,”华为线下商店的一名店员告诉肖磊。
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诸多新变化。华为手机业务发展因芯片代工问题受到限制,出货量连连下降。不仅自研芯片不能贴牌,外购芯片也只能买4G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不过搭载麒麟9000 5G芯片的华为机型在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的。即使型号和芯片都是2020年发布的产品,但由于在设计和性能上的一定优势,仍然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购买。
肖磊在华为门店观察到,即使在晚上7点半这样的繁忙时段,进店观看产品的人仍然不多。很多顾客都是带着新的折叠屏手机来的,简单体验了几分钟就走了。店员还颇为无奈地对肖磊说:“大多数年轻消费者都是这样。进来看看新手机的新设计。如果真的想买,还是会在网上买。”
同商圈的其他品牌手机店也有类似情况。外面购物的人群熙熙攘攘,但真正进店看产品的顾客并不多,进店的顾客大多不会逗留很久。肖磊认为,疫情是影响用户进店查看产品的一个主要原因。进入商圈一楼临街的店面,需要单独扫码(出示卫生码),有些用户因为麻烦选择不进。当肖磊进入华为门店扫码时,三名路过的中年顾客得知扫码只能进入后转身离开。商圈的手机店好一点,但是进手机店看产品的顾客很难用“多”字来形容。店里只有六七个顾客,没待多久。
在肖磊观察的华为专卖店,几位想购买华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逗留了很长时间,有时了解不同型号产品的差异,有时观察产品屏幕的画质。这也凸显了线下品牌手机卖场的一个趋势。门店需要更多的产品来吸引用户进店,尤其是一些更有优势的产品如数码外设或电视、电脑等线上展会。
“那它和家里的小爱音箱怎么连接,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需要哪些产品?”一位在小米店询问店员如何使用智能门窗传感器的消费者问道。
一位小米专卖店店员向肖磊透露,进来看各种小米生态产品的顾客并不比看手机的少,有的顾客买手机会买一两款数码周边产品。当然,肖磊也发现了另一种情况。有些用户进店的目的性很强,比如买路由器、充电宝、数据线或者电池。进店后直接找相关产品,或者问店员XXX产品在哪里。检查一下,然后付钱。
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主流手机品牌都在拓展周边产品的SKU,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华为的“1+8+N”,小米的“手机+AIoT”策略。此前,OPPO苦于没有丰富的生态产品。市场上很多声音指出,上海黄浦区OPPO超级旗舰店关门的原因是其生态产品体系过于单一,大部分进店用户只能看手机。与华为和小米商店不同,他们可以通过众多的生态产品吸引用户进入商店或增加他们在商店的停留时间。
直到2020年底,OPPO发布了“3+N+X”战略,随后发布了电视、耳机、手表等生态产品。新出发的荣耀也不例外,我也害怕生态产品的单亏。去年我除了发布了几款手机,还推出了新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
肖磊认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线下手机卖场的流量,但也给了主流手机品牌拓展线下市场的机会。一方面,很多第三方手机店由于成本和流量下降的压力,处境艰难,主流手机品牌能够吸引第三方手机店进入自己的线下体系升级店铺;另一方面,华为手机出货量直线下降,部分卖场开始转投其他品牌。要知道原有的华为线下销售体系正在“压榨”OV,其他主流手机品牌也可能愿意吸纳华为的线下门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流手机品牌的线下渠道竞争进入新趋势,部分品牌为了更快的扩张,降低了经销商的开店标准,以争夺华为空的线下手机市场。一位做某主流手机品牌县级销售的店员告诉肖磊,“县里新开了几家荣耀和小米的店,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品牌调过来的。现在县城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品牌提高返点或者补贴来吸引渠道商。”
近年来,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所下降。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6.5%,全年同比下降2%。即使市场增长乏力,大部分主流手机品牌仍有拓展线下渠道的需求。根据肖磊走访的几个主流手机品牌的线下“大卖场”(即规模大、产品全的卖场),很多卖场的人流量并不高,但对于手机品牌来说,线下销售渠道的拓展是一项长期投资,周边的生态产品有利于提振卖场的效率。多吃华为空的线下市场,更有利于增加产品销量,所以几款国产手机。
同时,不仅主流手机品牌的线下店,第三方手机店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在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哪些发展难题?
线下第三方手机店该如何生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几年街上的第三方手机店越来越少,主流手机品牌手机店和打着电信运营商招牌的手机店逐渐增多,让人不禁好奇,那些原来的第三方手机店都去哪了?
“现在手机越来越难卖了,”一位在电子数码商圈经营店铺的经营者告诉肖磊。
肖磊还发现,这里的电子数码商圈有大量的第三方手机店,很多都是从街边小店搬过来的。客流方面,来商圈看手机的顾客不多。无所事事的大佬们不是在刷短视频,就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很多进来买手机的消费者都是抱着“尝鲜”的心态,或者寻找二手或者山寨产品。
另一方面,很多第三方手机店并不单纯销售一手手机,还销售二手产品、山寨手机和数码配件,或者提供手机回收和维修服务。无独有偶,街上很多第三方手机店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不能单纯依靠卖一手手机来盈利,需要增加更多的营收项目。
另一家第三方手机店经营者和肖磊说,“电商的影响只是一方面,网上那些大牌手机的影响也很大。毕竟品牌就在那里。”含蓄的说,疫情再次加速了线下手机市场洗牌的进程。第三方手机卖场空的生存受到电商和品牌手机卖场的双向冲击,从线上和线上渠道吸引消费者。
一些第三方手机店多的商场也很难做。很多店铺要么关门,要么在显眼的地方挂着“旺铺出租”的牌子。肖磊参观的两家数码配件商场也是如此。但是,一些第三方手机店因为在拿货方面的优势,仍然可以吸引很多消费者购买手机。
一家第三方手机店的经理热情地向肖磊介绍华为Mate 40/Mate 40E。“我们有现货,现在买,不用等,直接就能拿到,”并自豪地说,“这些手机卖得很好,你在外面可能买不到。”在谈价格时,肖磊发现其报价比网店高几百,很多用户因为现货优势选择在第三方线下店购买。
对于大多数第三方手机店来说,他们没有品牌优势。以前一些线下手机店在骗人的新闻,让消费者对这类店铺产生了警惕。现在智能手机价格趋于透明,同一款手机在不同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动动手指就能查到,这让第三方手机店不得不寻找新的盈利渠道。
在肖磊看来,第三方手机店走向末路,是这个行业信用体系崩溃的结果。主流品牌手机店的优势在于用户信任度高,各类科技数码周边产品的销售都可以从官方渠道获得,这是第三方手机店无法比拟的。
线下手机市场的未来会如何?广州陵园西路手机一条街的发展历史,或者说是国内线下手机店发展的真实写照,已经成为过去。
事实上,第三方手机商店的发展有很多时代特征。一方面,智能手机原价不透明,用户对智能手机不够了解,让一些第三方手机店可以利用信息差距赚钱;另一方面,当时的主流手机品牌并没有开设足够多的线下直营店或授权店,所以第三方手机卖场有空的生产开发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行业都在消除信息鸿沟,比如汽车行业。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汽车被转移到网上和热门商场销售,不必过于依赖4S商店充当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谈判者”,从而进一步使价格和服务更加透明。
那么问题来了,线下手机经销商如何在产品价格更加透明的市场上赚钱?肖磊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步无疑是加入主流手机品牌的销售体系,这似乎是行业的“主流”做法。但随着主流手机品牌下新店的增多,除了旗舰店等大型门店,普通门店的服务范围在缩小,甚至可能在同一街区出现同一品牌的数家门店。长此以往,同一品牌的手机卖场也会进入存量竞争的状态(或者已经进入)。但或许对于现在的主流手机品牌来说,他们正在“迎来”线下手机市场新一轮洗牌期的到来,抓住机会巩固市场或者扩张门店势在必行。
二是寻找第三方手机商店的新价值。比如在价格透明的图书、时尚品牌服装市场,通过小而美的店铺文化吸引用户,即通过其他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支付的费用不仅仅是用来购买产品,还包括优质的销售服务、独特的店铺环境和文化等。,或者开发独特的手机周边配件,提高客单价。
最后就是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土手机销售企业,比如王哲通信,通过线下渠道的销售规模来提升与手机品牌拿货的话语权。其实很多行业都有很多本土企业,就像在网约车市场,当时如日中天的滴滴没能完全吃掉申城出行(上海)的市场。
肖磊认为,手机品牌的线下店不会是线下手机市场的终结,但留给第三方手机店改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作者:雷科技团队,致力于关注科技与生活,私信关注并回复“01”,送你玩电脑技能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