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陪伴你一生成长的第2899天。
01
前两天逛知乎,突然被一个标题吸引了:“大三创业,大三买了两套房,但不敢不赚钱”。
这是梁紫访谈的视频标题。采访对象贝贝是一名年轻的企业家。
贝说,因为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小时候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受辱。他害怕艰苦的生活,所以他在大学毕业前就开始自己创业赚钱。
大三的时候,贝贝开了自己的培训机构,目前有五家分店。
高一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身无分文,她就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第二年读研给父母买了房和车。
贝说,他不敢停止赚钱,尤其是看到大学的同学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怕自己落在别人后面。
为了给自己挽回一个家庭,她要求自己明年要比今年赚更多的钱。
这么励志积极的故事,评论区却充斥着不友好的声音。有人说她卖焦虑,有人讽刺她根本没赚到钱。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贩卖焦虑,但我从女孩的话语中感受到一种令人窒息的“冲”,像是一直被压力和焦虑推着往前走,麻木地只想着赚钱,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很多像贝贝一样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就是停不下来赚钱,休息半天就觉得奢侈。
在他们看来,财富是他们成就的最好证明。如果他们30岁什么都没有,就会极度焦虑。
他们中的一些人,像贝贝,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终于“忙不过来”了。
比如《梁紫访谈》中的阿静,25年赚了10万,全款买了豪车和别墅。
阿静说,有一天,他突然觉得钱不够花。即使每天住五星级酒店,在各个地方打卡,一个月买一两件奢侈品,他还是花不完钱。
但整个采访过程中,阿静的眼泪一直在掉。
因为物质上的满足,她突然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甚至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
她没有朋友,不开心,不知道该和谁说。越长大越觉得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资源感兴趣,关系一点都不纯粹。
结果,“不爱别人”可能是原因之一。
她承认她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尽管她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儿子。
后来,她渐渐开始厌倦生活,最后离婚,离开了她熟悉的城市。
她总结说,她前半生缺的不是钱,而是爱。
02
《摆脱匆忙》一书中提到,对待人生有两种状态:一种叫“做人的模式”,一种叫“做事的模式”。
至于“做人的模式”,诗人泰戈尔对此有很好的解释:“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只有付出生命才能得到。”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带着爱去做一件事,付出了真诚、激情和心血,那么我们就与它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我们与这件事建立的联系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意义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做事为手段,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为目的。
相反,的“做事方式”是以一件事为目标,以利益为中心。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不会把生命附加在这件事上,这件事无法流过我们的内心。完了就完了,和我们心智的成长,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却相当于一台廉价的机器,转来转去。走了几十年,我们还在原地打转。
我说的“原地打转”,不是说我没赚到钱,而是说我没有磨炼自己的心智和意志,没有成长。
年纪轻轻就财务自由的阿静陷入了“做事模式”,把自己困在了密密麻麻、荆棘丛生的具体事务中。除了想着赚钱,她没有时间去想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长期在这样的紧张和焦虑中挣扎,没有精力去深入内心,去倾听自己的内心,渐渐的就会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迷失自我。
所以,赚了钱的阿静一点也不觉得开心。
但是,做事模式带来的弊端远不止这些。
《摆脱匆忙》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保险公司业务总监李娟是个女强人,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
为了实现年薪100万的目标,她通过招聘建立了50个业务员的人力结构。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每天在业务员们中间走来走去,不断催促他们下订单:“有问题你自己解决。我只对结果感兴趣。你真的是自己买,不发订单。”
业务员被她搞得很紧张,总是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被主管批评,没有精力给客户解释保险产品和服务条款。
结果当月这些业务员全被扫地出门,没人买单。
[S2/]03
我们知道,人脑可以分为两部分——左脑和右脑。
左脑负责涉及逻辑推理的任务,如比较、计算、比较和分析。
右脑负责非逻辑任务,如信仰、爱、信念、信任、同情、同理心和归属感。
习惯做事的人,往往是左脑控制的。这类人由于缺乏感性思维,很容易成为“冷血机器人”。
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娟,他只想通过业务员的努力获得高额的间接提成,所以他每天催促业务员做单,结果却是自己。
人一旦被左脑控制,开启做事模式,就会像电脑一样思考,从而失去人性的温暖。
因为在做事的模式上,他们的右脑被屏蔽了,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
这大概也是阿静忙完之后觉得自己缺少爱的原因之一吧。
做事的模式重在外在,做人的模式重在自己的内心
如果不能怀着敬畏之心坦然接受结果,而执着于结果,不仅难以施展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还容易因为拘泥于细节而失去大局。
记录二战的经典影片之一《桂河大桥》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1943年,英国上校尼科尔森和他的下属成为日军俘虏,被迫在泰国西部的桂河上修建大桥。
作为一名英国绅士,尼科尔森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让军官参加劳动。
修桥的任务并不顺利,所有的英军俘虏都在偷懒。
日本军官斋藤和尼科尔森硬碰硬,最后同意尼科尔森和他的军官们不必努力,但他们必须指挥部下在5月12日之前修好这座桥。
为了英国军队的荣誉,也为了证明英国人的素质,尼科尔森带领他的士兵在圭河上修建了一座非常漂亮的桥。
当英国特种部队赶到要炸毁日本大桥时,尼科尔森竭力阻止,因为这座桥是他的心血。
他顽固的阻挠惊动了日本军队。
最终,尼科尔森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人死在日军的炮火下。
影片最后一幕,尼科尔森突然通过摸自己的头醒来,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于是僵在那里,被枪击中摔倒,倒下的身体刚好碰到炸药的引爆装置——桥终于被炸毁了。
其实尼克尔森是一个被左脑思维控制的人。
他一心想着造桥,却忘了自己最大的目标是消灭日军,最后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04
在工作中,很多看似苛刻冷血的管理者,并不是天生就被左脑控制,从而失去了感性的一面,而是过于草率地平衡了左右脑的思维能力。
阻断右脑思考,强迫左脑思考,陷入做事模式,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然而,陷入这种模式的人往往无法深入内心。即使时间久了,他们的眼睛还是窄,格局还是窄。
《大学》里有句话叫“仁者以钱致富,不仁者以身致富”。
意思是仁者通过挣钱来突破自我,发展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释放人性的光辉,这就是做人的模式。
不厚道的人靠牺牲自己的身体,人格,尊严来赚钱,这就是做事的模式。
一旦我们以赚钱为目标,忽视了心灵的磨炼,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被金钱腐蚀,从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s2/]
如果你很着急,请试着做一些自我反省:你是否沉迷于做事的模式?
如果是这样,不妨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暂时忽略目标,你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资料:钉钉心理支持小组“摆脱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