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行业利润有多高(毛利率70%,净利率仅10%,眼镜行业赚的钱都去哪了?)

最近天眼美在36Kr Pro看到一篇关于“暴利行业”的文章。



报道中,眼镜也成为了“暴利行业”之一,这让天眼妹想起了之前戴眼镜时看到的价目表。一副好点的眼镜就要超过1000元,达到2000元价位的也不少见。



图片:老何说眼镜。

对此,三眼姐姐只能说:



网络上,关于眼镜行业“暴利”的评论比比皆是。



中国市场对眼镜的需求也很旺盛。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2018年,我国近视人数已超过6亿,是名副其实的“近视大国”。

几十万的价格,6亿人的市场需求,眼镜厂商不是赚的更多吗?


成本几十元,售价翻几倍

眼镜的成本有多低?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看出端倪。



2017年3月,从事眼镜零售的连锁企业博士眼镜提交了一份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16年博士眼镜的镜架采购均价仅在89元,镜片采购均价不到29元。



但在销售时,镜架平均售价达到每副506元,每片镜片平均售价达到281元,比进价高出数倍。



招股书显示,在不返利的情况下,镜架毛利率达到74%,镜片甚至达到82%。



要知道,这个毛利率相当于著名白酒品牌五粮液去年的毛利率(80.28%)。



“暴利”的医生眼镜在业内并非孤例。

2020年,另一家国内眼镜企业“岳明镜片”发布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岳明镜片单帧成本仅为22元,单个镜片成本甚至只有7元,一副成品镜片成本为63元。



据媒体《电子商报》观察,2020年8月,岳明镜片的天猫店显示,单个镜片价格低至228元,甚至高达2000多元。



图片:电商报

除了企业自身披露的信息,我们还可以在新闻中看到眼镜行业的“暴利一面”。

去年,中央电视台访问了中国“眼镜之都”江苏丹阳。采访中得知,一副镜片成本价10元,镜框30元。即使是豪华的“纯钛”镜架,价格也只有80元左右。



看完以上信息,你可能会苦恼:眼镜往往是几倍的毛利,那不是暴利吗?

但是眼镜厂商,真的那么容易赚钱吗?


眼镜真的是“暴利”吗?

虽然看起来眼镜超高的毛利率让厂商赚得盆满钵满,但实际上这些利润大部分都进不了厂商的腰包。

天眼美注意到,虽然前文中提到的博士眼镜近年来毛利率可以达到60%以上,但净利润率只有10%。



博士眼镜连锁有限公司的年净利率

图片:天眼查

那么,眼镜厂商赚的钱都去哪了?

一位眼镜行业从业者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解释,运营、人员、房租等费用成为他们的主要支出。



而且,地段越好,房租越贵。如果你在大城市的商场里开一个小店,每天至少卖两副眼镜可能不亏,但即使每天卖两副,大部分店铺也达不到要求。

虽然“一天卖不出两双”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回想一下,天眼美真的很少看到人满为患的眼镜店。



可能有人会问,网上开店不就可以省水电房租了吗?



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验配眼镜的过程非常依赖个人经验,验光,验配镜架,镜片...眼镜的“个性化定制”程度更大,线上交流的效率和准确度可能不如线下交流。

虽然现在也有人选择在医院验光,拿到数据后在网上下单。但根据眼镜博士的财报,2019年的镜片收入大部分是线下门店创造的,电商自营仅占0.55%。



所以大部分国内眼镜厂商都会保留线下门店,尽管烧钱。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眼镜镜片行业白皮书》

除了开店成本高,在高端眼镜领域,国内眼镜厂商还要面对海外公司的“卡脖子”问题。

对于用户来说,镜片的折射率是选择眼镜的重要因素。眼镜的折射率越高,镜片可以越薄。同时,用户度数越深,对高折射率镜片的需求越强烈。



现在大部分镜片的原料都是树脂。目前高折射率树脂的原料供应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

800元眼镜利润有多大

另外,国内高折射率镜片加工技术并不成熟。虽然国内部分厂商可以生产高折射率镜片,但在防油污、染色、变色等方面,国内镜片与海外厂商仍有一定距离。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很多眼镜店的价格表中,以蔡司、依视路为代表的进口镜头要比国产镜头贵很多。



进口镜片往往价格不菲。

店面租金成本高,海外原材料垄断,高端镜片技术不成熟...这些原因都推高了眼镜的价格。


眼镜中的那些“坑”

虽然,总体来说,眼镜行业不算“暴利”,但不代表里面没有“坑”。

典型的“坑”就是山寨店,往往伪装成知名连锁品牌。这些山寨店不仅依靠代工厂的产品冒充正品,其工作人员也缺乏资质。



例如,知名眼镜连锁品牌“包道眼镜”曾多次与这些山寨店对簿公堂。



图片:天眼查

此外,包道眼镜还特意在官网上用大字标注,提醒消费者不要被山寨店欺骗。



除了山寨行为,一些无良眼镜店还有独特的“创收套路”。

比如,近年来“防蓝光”眼镜大热,一些商家在宣传这类眼镜时会故意夸大其效用,并添加“预防儿童近视”等描述,误导消费者。



而且市面上很多防蓝光眼镜不仅达不到监管标准,还涉嫌“三无”生产。



还有一些网店打着“治疗近视”的旗号,向消费者盲目推销“近视眼镜”、“角膜塑形镜”等价格不菲的眼镜。



这些眼镜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度数增加,但并不能完全治疗近视。



看来,虽然大部分眼镜从业者不“躺着赚钱”,但并不代表眼镜市场没有“智商税”。作为消费者,还是需要谨慎。

关于“配眼镜”你还知道哪些洞?留言和田燕小姐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