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获取(大数据产业“3万亿规划”需解决三个关键点)



图/IC图

11月30日,工信部召开“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大数据产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预计规模超过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这意味着按照规划,大数据产业规模将在5年内翻3倍达到目前水平,这需要从机构层面到市场的一系列“加速器”。工信部的“规划”是从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为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

要实现“3万亿计划”,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创新。大数据产业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多年来,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国内基础通用技术一直在努力缩小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加快。面向未来的量子通信和高性能计算也取得了相应的突破,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技术驱动路径。正因如此,中国的大数据产业不仅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也让互联网经济能够更高效、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使新零售和移动支付的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量。

但也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一些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工信部明确提出要有效解决短板,特别是针对数据产业上中下游。上下游侧重软件R&D能力,下游以信息技术服务优化为目标,即打通R&D到应用渠道,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

第二个关键点是开放。大数据产业的本质是数据共享,让各个领域看似碎片化、分散化的数据得到关联和分析,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但正如多位业内人士所指出的,国内数据行业仍然缺乏发展和诚信。今年以来,工信部针对互联网领域的互联互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即突破线上数据信息流动和共享的痛点,促进行业生态健康发展。

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开放需要加强,尤其是一些深水区。比如公共服务数据的相互交流,市场各行业脱敏数据的共享整合,部分公共服务数据与市场服务话题的衔接等等。事实上,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尝试。如将部分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功能对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能力进行相关数据的积累、挖掘、整理和利用,实现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共同开发、推广和应用。可见,大数据产业在开放的体系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质量,在数据融合方面大有可为。

当然,开放不是无限制的,这就涉及到了十四五数据产业规划的第三个重点——安全。所有数据的开放和应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从各种数字应用代码、人脸识别到智能推荐,都应该算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近年来,一些企业滥用大数据,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价格歧视等现象,说明数据行业需要合规发展,否则就会陷入无序。

怎么收集大数据

这就要求从政府到企业,一方面要在技术层面加强安全防控管理,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通过立法完善和执法消除数据安全管理的盲区。显然,除了工信部的“十四五”规划,相关部门还需要对数据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专题研究,以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指导性法律法规,将数据产业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使这一新兴领域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文/碧歌编辑孙晓校对刘保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