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香港代购还有戏吗?
近日,广州拟建购物免税综合体的消息在知名媒体发布。
新闻大意是,探索在广州北站建设连接轨道交通空中等交通的保税会展体验和免税购物综合体。虽然这只是“探索”,还没到“实施”的阶段,但广州将在市内再建一个免税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有媒体提到有可能在体育西商圈建免税区。
可见,在广州建设免税区是一个很有可能实施的政策,但这个免税区的实际位置还需要再考虑。
所以之后,广州人有望不用出远门就能在网店买到免税商品。
而这只是中国免税行业快速崛起的一小步。
据世界免税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消费者的免税消费占全球免税消费的40%,相当于一个中国,已经支撑了全球几乎一半的免税消费。即使在刚刚过去的受疫情重创的2020年,全球免税零售业大幅下滑,中国市场依然逆势增长。
疫情发生前,中国消费者购买免税商品主要通过代购、跨境电商平台和个人前往港澳等免税消费区。
“几乎每个朋友圈都至少有一个生意上的代购”,一点也不夸张。代购相当于跑腿性质,因为可以购买的产品比网上平台多很多。这种灰色地带的购物方式早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疫情发生前,港澳关闸附近,长期有“水货客”拿货回内地,每天走4、5趟的不在少数。
跨境电商平台也是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免税商品消费渠道。跨境电商平台的消费者也比其他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以跨境业务为主的阿里巴巴旗下成员电商考拉海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几百元的黑卡会员费,比淘宝88会员和JD.COM Plus会员高出好几倍。考拉海购还结合了新零售方式:在海南热门景点陆续新开了三家线下零售店,消费者扫码下单以及直接包裹的购物体验,使得其客流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比平日增长了160%。
除了假货人找代购商品和网上渠道买免税商品,有地域优势的广东消费者选择直接在免税港澳购物。疫情发生前,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的消费者特别爱去港澳购物,很多消费者有定期去港澳购物的习惯。相比地理位置靠近港澳的广东省消费者,mainland China外省消费者前往港澳等免税购物天堂,属于中长途旅行。这些“过夜游客”也是香港旅游业的重点群体,因为他们比那些每天来回的广东省游客逗留时间更长,每次花费更多。
疫情前的香港铜锣湾
在疫情中,因为跨境旅游的限制,伴随跨境旅游的代购等“打包销售”等免税商品的销售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由此,众多海外品牌加速布局线上海外店铺,其中母婴品牌和快消品品牌最为活跃。这些品牌过去依靠从港澳采购,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然而,由于疫情,这些品牌依靠采购“大宗商品”积累了大量库存。线下渠道不行,只能用线上渠道。
除了线上渠道,线下免税店的开设也是在迎合消费者对免税商品的需求。
2020年年中,海南岛免税店开业迎客。新浪财经的数据显示,从免税新政实施到12月31日,海南全岛免税店日均销售额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倍。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海口海关监管离岛免税购物9.93亿元,购物12.1万人次,购物134.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48%、141%、229%。
除了海南岛,广州南沙自贸区、宁波自贸区以及正在“探索”的广州北部购物免税综合体,都是中国免税业在前进中留下的足迹。
海南三亚免税店
代购群体庞大,但要说代购消费最多的地方,肯定是香港。
疫情发生前,内地消费者人数和消费总额都是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最多的。到处都有几个大陆游客,比如铜锣湾,旺角。内地游客甚至把铜锣湾罗素街“拱”到了全球最贵商店的所在地。
在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2018年发布的《全球主要街道报告》中,整个铜锣湾的租金为每年每平方英尺2671美元(约合人民币18536元),其中铜锣湾罗素街超过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成为全球最贵的零售地段。
然而,由于疫情导致的关闭,曾经充斥着奢侈品的拉塞尔街变成了手机配件、口罩店等“小生意”的聚集地。难道这些手机、口罩等小商品不是从“世界工厂”mainland China进口的吗?奢侈品的离开正在降低香港零售业的吸引力。
此时,采购代理要么在清货,要么在跳槽。
这只是短暂的痛苦。长期的痛苦在于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
更便捷的线上渠道、更广泛分布的线下免税店近在咫尺,消费者不再需要“舍近求远”去寻找代购。
未来香港代购,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