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物业和居委会有什么意见,居民可以尽量在微信群里倾诉,马上会有房东或者社工帮忙解决。自创建“找茬”微信群以来,朝阳区十八里店红山嘉园某社区形成了共治共享的新局面,12345投诉量下降了一大半。
全年有500多起投诉。
红山嘉园小区有10栋楼,5400多居民在里面住了十几年。因为住在东城平房区的居民大多是拆迁户,存在人户分离、物业跨区等问题。小区开发商不属于朝阳区。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物业服务的标准和缴费水平一直不匹配。漏水、墙皮脱落等小事,一度让居民意见颇大。2020年全年,这个社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投诉量达到500多起。
社区党委书记李艳峰说,这几天,居民的工作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居民服务差,物业抱怨资金不足,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居委会夹在中间。“我们的一些社会工作者感到无能为力。他们听了居民的意见,都想躲起来。"
建9个居民微信群。
形势的逆转是从思想的转变开始的。去年,洪山嘉园某社区建立了9个居民微信群,每家每户都有人在群里,包楼的社工也在群里:欢迎大家来社区“找茬”,接到投诉我们马上就办!
“找茬”真的管用吗?起初,主要投诉人吴先生对此表示怀疑。没多久他就发现,微信群真的可以做点什么。“我们大楼最大的问题是僵尸自行车。有的家庭有两三辆车,都在楼道里。”吴先生说,很多邻居还保留着当年在胡同里的生活习惯,对自行车非常喜爱,即使不再使用,也还是舍不得扔掉。这样一来影响楼道美观,二来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他在群里吐槽后,社区副主任陈楠当天上门询问具体意见,随后召开了两次居民议事会。不久后,小区和物业拿起空的地下一层放自行车,居民也通过众筹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
类似的观点和评论还有很多。无论大小,大厦的社工都会一一记录,定期跟进结算进度。以414楼为例。全年收集整理居民问题115个,社区内解决80个,通过“吹哨挂号”机制解决29个。虽然有些事情暂时没有做,但也让居民看到了社区所做的努力。
带动更多人为家出谋划策。
要服务这个千家万户的社区,单靠几个社工的力量是力所不及的。社区还动员了数百名居民和志愿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转变为积极为家园建言献策,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治共享。以70岁的老先生马为例,他是414楼一个单元的负责人。28楼,他每周巡视两次大楼,小区的大活动从不落空。在社区居委会的努力下,居民和物业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我们有5栋楼墙体脱落,物业没钱维修,很多居民投诉过。”李艳峰说,社区申请了部分资金,但仍有缺口。不用等,社工、物业、居民都撸起袖子自己干,省了不少人力成本。去年年底,大楼的粉刷工程完工了。据统计,去年洪山家园一个社区的12345投诉量下降了一半以上。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朱
编辑:严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