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生日,看看星座?你为什么这么挑剔地给社区起个全名?
我们先来看看学院派的做法和解读。
学院派打法
Xx珠宝客户群:
尊敬的顾客,感谢您购买我们的珠宝。我们郑重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客户群。
之前看过李教寿的文章《恐惧营销:如何科学地吓唬消费者》,但是不会。
这个名字带来了至少两个心理暗示,心理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我是你的顾客,或者将来可能是你的顾客。你我之间是业务关系。”
“从一开始,社群的主题就仅限于xx珠宝,专注于产品,而不是社群的连接。”
因此,作为一个所谓的尊贵客户,唯一的感受就是:
“羊!进入!老虎!嘴!”
同样,“XX产品用户交流群”和“XX产品内测用户组”,
拜托,你们的产品跟我有什么关系,还要求大家真诚交流没有底线吗?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华东营销精英交流团
这个名字很常见吧?但至少让人觉得有点荣幸。《营销精英》,不要了?
只是,是不是太普通了?交流什么?为什么要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回到社区的起源来看这个问题。
事实是,华东营销精英群早就存在了,只是现在利用了微信群这个工具搬到了线上。
社群和群体最大的区别就是社群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
当一群人聚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绝对不仅仅是世界上所谓的交流,
而是要改变,提高,有所收获。社区组织者必须给用户一个正能量入口。
让用户觉得这是有益的,有明确的好处。
营销精英传播的目标是什么?成为“营销大佬”是两年的时间吗?
让我给你举几个其他的例子:
当社区的目标实现后,需要重新定义社区的目标。
社区成员也需要刷新。你愿意,但大家都不愿意。
“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所以,在建立社群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心态,不要忘记“为什么要聚在一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院派和野兽派的分界线* * * * * * * * * * * * * * * * * * * *
书院好长。。。
尼玛,太复杂了。我就建个群吧。。
起床睁开眼睛,看看知乎里那些精彩的、闪耀着无限民智的团名:
——林秀莲全球粉丝后援会。林秀莲是我奶奶。小组里只有三个人,我表妹,我妹妹和我。。。。
-课题组有一个带导师的小组。当然,团名是认真的。然后私底下我就组了一个没有导师的群。。叫做“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倒计时随时间变化的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