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温韬螳螂金融(ID: tanglangfin),作者佟图林
“其他经济体”正在加速崛起。
据日本“社会新闻广播”报道,受疫情影响,2020年日本男性化妆品市场规模将增加,预计将超过约74.8亿元,创历史新高。
受传统文化影响,国内男性更注重护肤而非化妆。《2020年中国国内美容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男性护理品线上交易额较2018年增长24.5%。
在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彩妆市场,我们见证了国民品牌“完美日记”的崛起。那么,在男士护肤市场,会有下一个民族品牌黑马的诞生吗?
“精致男孩”不再是口号,90后男性对护肤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精致男孩”群体正在迅速扩大,其中90后男孩的表现最为明显。
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八成90/95后男性成为线上男士护肤品的主要消费者。过去一年,90后逐渐超越90后,成为线上男士护肤市场最大的消费者。
螳螂财经在采访了8名90后男生后发现在护肤这件事上,男性群体表现出“较少关心”、“较多关心”、“强烈关心”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1)轻点注意:不会缺洗面奶。偶尔用大宝
这个群体平时对护肤品的关注度很低,对护肤的诉求还停留在“脸能洗干净脸不紧绷”的基本状态,大部分产品只是一个洗面奶。
“我画大宝。”当被问及平时是否有护肤的需求时,1992年的大卫似乎有点不感兴趣。“我基本上不在乎我的皮肤。可能我会在脸上干的时候抹点大宝。”螳螂财经问大卫是否知道其他护肤品牌时,他非常不解,最后没有说出一个品牌的名字。
“男朋友基本都是用我的洗面奶洗脸,剩下的护肤就没了。”1996年,小吴告诉螳螂财经。据她说,男友是个爱玩游戏的“网瘾少年”,平时不怎么关注护肤品牌。
95年KIKI的男朋友也是如此。“洗面奶是施琅的,面霜是前年买的。很久没用了,但是我感觉他皮肤很好,不用护肤品。”琪琪有些羡慕地说道。
至于给男朋友买护肤品,琪琪说她平时买的都是小样和分包装,但即使这样,这些东西也没打开过。
2)多注意:想美白保湿,想省事就买三件套
这些比较注重护肤的群体,几乎都有“美白保湿”等护肤诉求,除了洗面奶,还会为自己“安排”三套乳液面霜。
三金是98年的男生。“主要是想保湿美白。”在谈到护肤诉求时,他告诉螳螂财经。三金平时用的比较多的牌子是“科颜氏”。他觉得这个牌子能满足他的护肤需求,所以买了这个牌子后就没怎么改变。
96年的陶和三晋一样,选择了“科颜氏”这样相对温和的护肤品牌。目前他用的品牌是“悦木之源”,主打品牌是温和护肤。“我想等我好起来皮肤会变帅的。”陶以前爱长痘痘,所以想通过护肤品让皮肤更细腻。
1994年,小谢对护肤品的需求也是美白和保湿。他买的牌子是御泥坊的三件套,里面有“洗面奶+爽肤水+乳液”。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余妮芳时,小谢说,“国内品牌仍然需要支持。就一套三件套,还挺省心的。”
3)强烈关注:虽然还年轻,但还是想“抗衰老”[S2/]
令人惊讶的是,剩下的两个1998年的男生,除了基础保湿之外,居然还有“抗衰老”的护肤诉求。除了基本的洗面奶三件套,他们还用了眼霜和精华。
1998年,男生Arsen用的是资生堂的UNO男士洗面奶,保湿三件套和之前的小谢一样,选择了御泥坊。另外,亚森平时用的是叶澄医生的毛孔修复水和别人给的玻尿酸精华。
“我没办法。工作后感觉自己变老了。”当被问及为什么用这么多护肤品时,Arsene回答道。
同样是1998年的东东连眼霜都用了。我一直是兰蔻黑瓶,不想年纪轻轻就有黑眼圈。当被问及护肤品牌从何而来时,东东回答道,“Tik Tok和哔哩哔哩,现在有不少男性护肤博主,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也会向我推荐。”
虽然样本数据不大,但总体上与前瞻研究院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90/95后男生更注重护肤,而95后男生购买护肤品的欲望正逐渐赶上90后。
品牌方面,几乎所有的国产品牌和国外大牌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但就偏好而言,没有重合度特别高的品牌。比较注重护肤的人群会倾向于选择国外品牌,而剩下的群体似乎对品牌不太敏感,基本满足“洗面奶清洁力强,乳液能保湿”的要求。
男士护肤市场能跑出下一个“完美日记”吗?
既然市场有需求,资本自然不会错过。
美妆账号“绿眼”整理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亲爱的男朋友、蓝色系、丽然、Menxlab曼诗、JUST A COOL BRAND、HeyBro在内的6家国内男士护理品牌均获得融资。
(数据由“绿眼”提供)
在资本热情的背后,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国内男士护肤市场是否有望跑出下一个《完美日记》那样的“黑马”?
我们先来看看上述品牌中累计融资金额最大的冉冉和漫诗。这两个品牌成立于2019年,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与《爆红》的完美日记非常相似。
不过从产品类别来看,似乎两人都不是冲着专业护肤去的。
从天然天猫旗舰店来看,店里卖的最好的产品是“衣服除臭香”。店内呈现的产品类别中,只有“面部清洁和面部护理”与面部护肤相关,其余均为护发、身体护理和护理相关的产品。
不过,曼诗还没有在天猫开店。从其官网介绍来看,以“男性健康管理”为主,具体类别涵盖“预防脱发、预防保健、皮肤护理、男性健康”四个领域。但除了防脱生发产品,其余三大类尚未上架。
综上所述,这两个品牌更倾向于“从头到脚”的全方位发展,不准备紧盯一个“面部护肤”的赛道。另外成立时间短,所以这两个品牌在男士护肤方面的专业性还有待考证。
事实上,对于目前的男士护肤市场来说,新品牌的成长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完美日记”的爆款逻辑面临着诸多阻碍。
一方面,大部分男性在购物上是理性的,他们不像女性那样容易“种草”。
完美日记的火爆,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营销,很大程度上是靠Tik Tok、小红书等KOL的种草。在主播或名人的“大力种草”下,女性很容易冲动消费。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女性新消费趋势报告》,在手机淘宝上,观看直播的女性用户付费率高达68.8%。
但是给男人种草就没那么容易了。去年,知乎低调推出了一款名为“潮”的app,要做“男人的小红书”。本来app的定位是一个很好的推荐平台,希望以男性用户为主,重点推荐一些电子产品和服装。但是上架后的反馈并不好。
根据七麦数据iOS排行榜的数据,在过去的一年里,CHAO一直没有进入前列,经常出1000,无论是社交还是生活。
从有经验的真实用户反馈来看,平台已经逐渐成为男生的玩具社区,想成为“男人的小红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那么容易被种草,是指男性面对新品牌时不那么容易“冲动下单”。这显然对新品牌的成长有影响。
另一方面,护肤不同于彩妆,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用户的消费心态。
无论是《完美日记》还是《华》,妆容线条都是主旋律。在彩妆品类中,除了粉底妆,大部分消费者尝试眉笔、眼影、眼线的门槛其实很低。因为它们不会对面部皮肤造成太大负担,只要种上草就很容易下单。
但是护肤品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对护肤没有太大需求的消费者,至少也要满足“洗面奶洗完不能紧绷”这一基本条件。相比化妆品带来的视觉反馈,我们其实对护肤品上脸的触觉反馈更敏感。其实这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尝试护肤品的门槛。
在备受关注的新消费品牌中,专注于护肤的品牌其实并不多。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护肤品很难像化妆品一样大量使用贴牌模式,对R&D技术有一定要求。
少数在市场上火起来的国产护肤品牌,其实在真正打开市场之前,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上一年走红的HFP成立于2014年,而广受好评的薇诺娜成立于2008年。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最终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既然新品牌还有待检验,那么高夫这样的老品牌还有希望吗?
高夫,诞生于1992年,是中国化妆品市场第一男士护肤品牌,也是中国市场唯一专业生产中国男士专业化妆品的品牌。
高夫在男士护肤方面的专业性,从其天猫旗舰店的分类就可以看出来。不同于前两个品牌相对较浅的分类,高夫从护肤需求出发,细化了“深层清洁、保湿、控油、嫩肤”等八大细分品类。在护肤品品类中,也有“洁面、爽肤水、精华”七大品类供用户选择。
不过高夫虽然专业,但是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高夫旗舰店最畅销的两个产品是洁面。但众所周知,洁面产品是男士护肤品中最成熟的一类。随着欧莱雅男士、妮维雅、曼秀雷敦等品牌洗面奶的流行,高夫的洗面奶产品很难脱颖而出。
由最新代言人郭麒麟推广的新产品“广药瓶”销量平平。而且就精华等对R&D实力要求较高的产品而言,欧莱雅、兰蔻、SK-II等外资品牌明显更胜一筹。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品牌还是老品牌,都面临着大品牌男士产品线的“挤压”。
其中不仅有靠营销“翻红”的国民品牌百雀羚、自然堂,还有常年占据护肤人气榜的兰蔻、SK-II。对于这些品牌来说,由于已经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成熟的消费群体,其男士产品线比那些只专注于男士护肤的品牌更容易获得市场。
另外,就整个护肤市场而言,男士护肤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比如丝芙兰的店长曾表示,他的店里有四个男士护肤品的柜子,整个男士护肤品的分销比例只占整个店比例的个位数,对营收比例的贡献估计只有5%。
总的来说,男性对护肤的欲望相比过去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以95后为代表的Z世代青年表现出了强大的购买力,这也成为了男性护肤品牌吸引资本关注的最大原因。
但与此同时,品牌专业性不足、产品竞争力不足、男性护肤市场不成熟也成为这些品牌“爆发”的绊脚石。国内男性护肤品牌走出“完美日记”这样的“黑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