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们会不会一遍又一遍地做这样的梦:
当你回到高中或者大学校园,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一眨眼就到了考点,憋不住气发现很多题都不会做,而就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来收卷了...
高中和大学是我们很多人共同度过的青春,是我们一生都无法磨灭的记忆。
那段时间,我们叛逆,我们阳光,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每次半夜做梦,我们还是慌慌张张的,还是笑笑的。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它跟踪拍摄了三个95届毕业生从大四到高三的八年时间。只有一集让我深受感动:
实际增长
影片拍摄于2012年至2020年,共有近1000小时的故事素材和400万份采访笔记。工作量不小。
为什么叫真实增长而不是真实增长?
导演张林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
成长作为人物故事的标题,是因为我们想强调,在这段人生旅程中,他们其实是像植物一样生根发芽,寻找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她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每个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在哪里,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真实成长》目前有三集,每集35分钟左右。
第一集《打乱那段时光》一开播,没有校园偶像剧滤镜的真实感扑面而来,充满了熟悉的青春气息。
比如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学生,军训略显笨拙;
比如教室里,那个长着痘痘,戴着眼镜的年轻面孔。
这些学生是2012级高一新生。他们学校是北京十一中,一所顶级重点中学。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后,学校也被确定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
所以,如果你接下来看到任何让你非常惊喜的教学场景,不要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个学校本身的师资和质量真的是绝大多数学校无法比拟的。
在众多学生中,摄制组选择了周、、进行长期跟踪拍摄。
两人性格迥异,思维和行事风格也大相径庭。
周子琪,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和理想主义情怀的非典型学霸,是学校里有名的“刺头”。
这一头,军训动员会上的历史老师刚刚把军训时的学生规则讲完。最后他马上去找老师理论,从洛克到法国大革命,引用各种经典和语录质疑规则的合理性。
最终,他和同学们做了两本万字书。
一个是关于军训改革,其中设计了一整套他们认为正确的高一军训课程体系;
一封信是关于男女之间的恋爱,说学生管理手册中“交往不当的不良影响”的自由裁量权太大。
这个操作把校长李希贵逗乐了。
但是别忘了,这是北京十一中。没有像许多前任校长那样把周叫过来批评。人家真的开会讨论学习了一上午。
最后,在桀骜不驯的周的推动下,学校真的修改了军训制度,取消了初中军训,把高中军训减少了两天。
与周相比,显然没有那么“挑剔”。
在她看来,开学第一个学期她是“幸福”的,因为在入学前,她完全不知道学校很宽松,甚至没有一个像荣嬷嬷一样每天在教室窗口“偷偷观察”的班主任。
也就是说,在这个学校学习,自由度非常高。
想想你开心吗?
反正我想了想,心里已经有了把漫画和小说放到桌子上的画面。
其实越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越有挑战性。因为他/她必须有足够的自律和规划,才不会让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
陈珮骐是那种自律性很强的学生。
她说,一旦学校宽松了,你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不管你搞砸了什么,你都可以像成年人一样说服自己去解决问题。
那么,成年人是什么态度呢?
陈珮骐给出的答案是:责任+理解责任。
这么说吧,有多少成年人不懂这个道理,做不到。
陈珮骐说这话的时候只有15岁。我想很多成年人在她面前都会感到羞愧。
与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一个乍一看没有主见和想法的学生。
初三之前,她在山西大同读书。后来因为户口不在当地,不能参加中考,父母带她去了北京,然后她考上了十一中。
对于学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忙了,好像每天都被很多人压着。
尤其是听别人讲一些话题,她却完全不懂的时候,那种失落、焦虑和压抑让她觉得特别痛苦。
这个不用我多说。我想每个去过的人都能有同感。
虽然十一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也没有“衡水模式”的可怕操作,但面对这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李文婷别无选择,只能强迫自己好好学习。
就像她说的,以前的学校,如果你成绩突然下降,班主任会马上找你谈话,让你哭,以此来激发你提高成绩的决心。
但是,这里没有班主任,没有人会给你讲课。只能靠自己了。
很显然,当这三个学生放在一起的时候,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周了。
整个第一集,他的“做事”工作一件接一件,包括浏览游戏网站,用教室电脑看Dota游戏。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和同学们成立了一个学生柜。
具体来说,学生内阁是一个致力于为学生争取权益的社团,比如让老师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抗议食堂价格...
它的口号是“一切权力都是谎言,如果不征求它的意见”,作者是周·。
讲真,看着这些学生兴高采烈地讨论问题,恍惚间会有一种在看《觉醒时代》的感觉,而周就在这些学生中间,就像一个幕后的“领袖神”。
此时他不再参与讨论、选题、问卷等具体的事情,而是在最后的报告中加入了一些私货,用了一些春秋笔法。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相反,陈珮骐选择远离学生内阁。
这不是因为她觉得学生内阁不好,而是她知道责任有多大,她不想让自己陷入这样的责任中。
她更喜欢的是读通信类。
按照她的理解,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一颗对生活、情感、思想敏感的心,需要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中的意义是独特的。
所以你可能不太明白。让我们在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一些讨论。感受一下:
人为什么需要归属感?
物质承载的情感事物有哪些?
是不是很有意思?想加入讨论吗?
好吧,让我们回到学生内阁。
对学生内阁的反应也不同于周、、。
平日里,她一心只想学习,根本不在乎学生柜。至于他们争取的权益,她觉得没必要去适应。
在我看来,这三个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哪个高,哪个低,哪个好,哪个差。他们的不同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不同一样。
从前,父母或老师教孩子的时候,总会说:
他能,你为什么不能?其他人都这样。为什么一定要当飞蛾?
通过这三个完全不同的学生,真正的成长向我们展示的只是群体这个概念之外,具体的个体。
虽然我们都是学生,但是学习的动机,关心的事情,对待事情的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想想吧。不正是这些差异让每个“我”都独一无二吗?
在第一集的结尾,面对镜头,周、、都表达了他们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这其中,有反思,有迷茫,有困惑。
周作为一个学者有一种使命感,他要“古为今用,天下太平”。
在他看来,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是一件相当低俗的事情,“使命感”是他对抗这种低俗的动力。
陈珮骐还没想好以后选什么专业,读什么大学,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以后能靠什么,希望早点安定下来。
至于李文婷,她想的没有那么复杂:虽然她现在不快乐,但也许高中以后,一切都会好的。
人生的命运可能因人而异,但青春的迷茫和焦虑却是共同的。我不知道他们三个谁是你?
嗯,2012年到现在十年了,我特意去搜了一下。现在这三个人是这样的-
那么,这些年,他们经历了什么,有过什么样的挣扎和蜕变,他们“成长”了一个什么样的自己,他们又是如何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真实展现90后青年的纪录片。
回想10年前,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梦想。不知道你当时设想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现在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变化。
给你的赞和关注,顺便留言分享你10年来的感悟~
今天到此为止吧!
再见,再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马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