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虚拟数字人洛天依和Dilly Lengba一直在微博发布内容,相关数据很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分析了虚拟数字人为什么在微博上聚集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
微博中虚拟数字人聚集的背后,是相互认证、相互成就的双向选择。
2007年,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亨空诞生,人们发现“偶像”不可能是真人。
2012年,15岁的女孩洛天依问世,并迅速在中国市场被广泛接受。这几年参与歌曲和演出已经成为常态。如今,洛天依在微博中积累了超过500万粉丝,成为中国第一位虚拟歌手。她也频繁活跃在朝花社区,与平台用户互动,精心运营自己的粉丝群。
2017年,绊爱打开了虚拟偶像直播的大门,促成了Vtuber集团的出现,并逐渐成为当今直播领域最火的板块。
2019年,网络上诞生了一个名叫“迪力冷巴”的头像空。这是第二世界文化为艺术家迪丽热巴创造的虚拟数字人。基于这一形象,腾讯动漫制作了连载漫画《冷霸行动》,在微博中收获了5.9亿话题阅读量。明星的虚拟形象一度成为一种潮流。
2020年底,在全球疫情背景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大出道。带着批评和讽刺,一点一点,通过努力,摆脱了身上的负面标签,全网粉丝近千万,成为目前最火的虚拟偶像。
最近,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流行,数字虚拟人的概念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新趋势。据媒体统计,半年来相关的投融资有几十起。
业内专家发现,似乎虚拟的数字人正在微博平台上聚集,并产生一些行动。去年年底,60多位虚拟数字人参加了虎年#虚拟人物云新年#,通过图片、文字、定制视频等不同方式向新年献上祝福。涉及的虚拟数字人不仅包括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手,还包括近两年引起关注的A-SOUL、量子男孩等虚拟偶像,以及徐星友、李柏特等超现实虚拟人。数据显示,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4500万。
虚拟的人,为什么聚集在微博里?
更具体的问题是,为什么虚拟数字人作为近两年的一个独特群体,或者更多的说是产业方向,选择了微博作为自己最大的土壤,或者说为什么微博可以帮助虚拟数字人打破原有的小众圈子。
一、虚拟数字人,一个新表达在讨论虚拟数字人与微博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抛开固有的定义,对虚拟数字人做一个新的观察。
本质上,虚拟数字人代表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个定义的角度不仅在C端,也在B端。
在“迪力冷巴”成立的同一年,第二世界文化公司还与欧阳娜娜联合开发了虚拟乐队“NAND”。后者一经孵化,便与中国知名音乐唱片公司“摩登时代空”签约。
二次元文化中这两个虚拟数字人对应的数据,就是这个“群体”最真实的反馈。也就是说,就目前而言,虚拟数字人在C端的价值点对应的是人们更喜欢看到偶像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比如迪力冷巴,比如虚拟乐队“NAND”,还有前面提到的二次元女神洛天依。
也就是说,对于明星经纪公司来说,基于特定的设定,虚拟形象可以比真人更有素质,也更容易实现管理,从而在时间、空等方面弥补真实明星的不足。同样,洛天依,或者可以这么说,在粉丝心中,角色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二次元精神的表达,而这种纯粹虚拟的表达,能够带来二次元观众的认同。
有媒体援引次世代负责人的话称,“我们让黄子韬的虚拟数字人‘陶斯曼’做一些不是Z.TAO传统业务的事情”,据了解,创造出来的‘陶斯曼’热心社会公益,向中国航天致敬...其相应的虚拟数字人角色赋予艺术家和品牌新的价值。
这不是全部的定义。如前所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虚拟数字人的表达命题不仅在C端,也在B端。
2019年,在屈臣氏广州活动现场,屈臣氏正式公布了一位AI品牌代言人——曲晨熙Wilson,既有“小鲜肉”的外表,又有善良的性格。之后,屈臣氏基于这个虚拟数字人的代言人形象,在微博等网络阵地开展了抽奖、直播等多项营销活动。相应的,屈臣氏近年来成功完成了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定位,受众群体更倾向于90后、00后。
或者更本质的说,虚拟数字人更等于企业在B端的新定位。这种年轻灵活的新表达方式,能给企业带来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更强的品牌辐射能力和更大的用户粘性。
此外,这种表达方式还会被用户被动延伸到企业的品牌和业务上,让企业拥有更好更破的市场品牌能力,更强的产品认知度和传播力,加速自身品牌和业务的破局。
总的来说,虚拟数字人只是相当于一种新的表达产品。这个表情产品通过特定的背景和产品设定,最终形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传播出口。这个出口可以对应人的精神表达,也可以是企业背后的品牌形象和产品。
二、“土壤”、认证和破圈定义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开头的问题,即“虚拟数字人为什么聚集在微博”?
客观来说,在这种新的表达方式中,不难发现二代文化等上游IP孵化公司,纵观当今虚拟数字人的产业链。中端虚拟数字人IP运营公司本身对应的是商家或者明星经纪人主体,也足够简单。
但是这些还是不够,或者说虚拟数字人的决定环节不是从0到1,而是它从1到99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塑造一个虚拟数字人的形象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设定这个形象的原始背景和精神,并进行相应的、广泛的、深刻的传播。
具体拆解来说,这个关键环节对应着几个因素:比如IP裂变,比如虚拟数字人可以被允许的具体表现形式,虚拟数字人的操作空余地。
这也是微博成为虚拟数字人主阵地的原因。
首先从土壤,也就是产品层面来说。微博作为一个方形社交平台,聚集了数千亿的社交关系。这就让虚拟的数字人与用户有了更真实的社交关系,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不仅如此,微博还在鼓励社交账号的发展,即创建有人设立的账号,让整个广场活跃起来,这正好满足了虚拟数字人供应商的需求。
此外,相比Tik Tok、Aauto Quicker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平台,微博允许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更直观的互动,这种产品形式也更有利于运营公司花大力气通过多方运营,对虚拟数字IP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再运营。
客观来说,目前微博仍然是国内最强大的单个IP的孵化器,其“多中心+社区广场”的属性极其有利于单个IP从固有圈层到全圈层、从固定属性到综合属性的运营和扩散。
其次,从认证层面,也就是品牌势能层面。在历年的社交产品中,无论是小红书、Tik Tok、Aauto快消还是微信,微博更强的属性导向一直是“公开的公众立场表达”。抛开固有的产品逻辑,微博永远是第一个讨论重大事件、热点和相关趋势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热点和社交网络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放大这种势能。
这背后的原因是,热点事件下多领域共同发声的模式更有利于打破单一账号、单一IP的怪圈。一个客观的观察是,现在很多虚拟数字人以微博账号为认证账号,正是基于微博的这种强IP属性。
最后,“破圈”就是以微博为基础,将价值从固有圈子延伸到外部。本质是虚拟数字人可以在微博上实现难度较小的破圈和流量聚合。据了解,今年微博ACGN部门推出了针对虚拟角色的专项扶持计划#V聚星计划#。具体内容是微博公会通过结合各种热点、热搜等产品功能,帮助虚拟数字人实现从基础运营支持到定制化成长计划,再到更深层次的营销合作,包括加码。
客观来说,无论虚拟数字人对应的任何群体,无论是C端还是B端,在运营能力达标的前提下,都可以在微博的大流量池中找到对应的受众。
c端虚拟数字人就不用多讲了。微博本身的属性可以匹配到相应的精准人群,基于流量广场的性质,可以跨圈子传播虚拟数字人。对于B端企业来说,他们设定的虚拟数字人可以在微博中有一个完整的成长周期。从IP形象的培育阶段到品牌势能在企业市场的扩散阶段,微博的商业属性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总的来说,无论是产品本身的逻辑,微博本身的认证属性,还是帮助虚拟数字人打破IP圈的流量属性,微博成为虚拟数字人的最佳选择都是合理的。
三、虚拟数字人,和微博的特殊“加和”回到虚拟数字人本身,在“元宇宙”等概念的虚火逐渐熄灭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抛开深远的商业变现不谈,如何在不久的将来长期运营,已经成为虚拟数字研究者和运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客观来说,对于任何一个虚拟的数字人来说,除了定位之外,其核心的价值点就是找到相应的受众,通过丰富的运营手段让大众对角色价值产生认同感。
比如万科员工崔、清华虚拟女学生华、本届冬奥会冬奥天气主播冯小树、“冬奥AI手语编号智慧听”等,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重度操作,保证了虚拟数字人本身的长期辨识度。
那么,抛开这些特殊环境下的赋能,一个正常的虚拟数字人应该如何通过运营让IP更鲜活?
一方面是互动,即虚拟数字人要想在市场和用户心中保证一个鲜活的形象,其根本属性在于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的特征,通过与用户的频繁互动,可以加强其对固有受众圈子的粘性。明显的例子就是经常在微博抽奖,与用户互动频繁的“曲晨曦威尔逊”。
其次,另一个重点是参与。“参与”对应的是虚拟数字人IP对热点事件的响应,以及相关自创话题或热点的参与。基于声音这个特殊的节点,其自身的IP属性会进一步强化,从而可以更加轻量级的去破圈。
客观地说,目前从技术纬度来看,虚拟数字人的属性还不成熟,但基于特定属性和特定群体的表达可以迅速加码。
据相关统计,到2030年,中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其中,基于虚拟IP的巨大潜力,基于身份的虚拟数字人将占主导地位,约1750亿。面向服务的虚拟数字人发展相对稳定,多模态AI助手仍需进一步发展,各种对话式服务升级为虚拟数字人,总规模超过950亿。
未来三到五年,虚拟数字人将以更鲜明的存在形态和更破碎的观点,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拼图。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层面,都会是一个足够特别的注解。
此外,另一个关键的考虑是,微博中虚拟数字人的聚集恰恰印证了微博这一产品的变化,即这种聚集恰恰代表了多元文化和企业数字化在微博中的双重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数百名虚拟数字人入驻微博。
或许我们可以回到前几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微博中虚拟数字人聚集的背后,是一种相互认证、相互成就的双向选择。
作者:皮埃尔;微信官方账号:实业家
本文原载@新商业评论。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