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所有外卖即日起必须盖章签字”——今天,这个话题引起网友热议,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榜首。据介绍,2022年3月1日起,《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外卖商家应当在经营者信息页面显著位置以视频形式实时公开食品加工生产现场,并对配送的食品加盖印章。
对未安装阳光厨房或配送食品未加盖外卖印章的,市监管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200至500元罚款。同时,配送食品不使用外卖封条,配送员有权拒绝配送,消费者有权拒绝配送。
社交媒体上,浙江有网友曝光外卖有封条,并称“超级安全”;也有很多人喜欢这个新政策,希望更多的地方按照这个标准“滚起来”。
说起外卖的卫生问题,很多人会想到外卖员往食物里吐痰、随地大小便等极端事件。这种情况虽然属于个别人员的极端行为,但却暴露了配送过程中的安全暴露:从程序上来说,的确存在被恶意“添加”为外卖而不加封条的便利和可能。
总结以往曝光的案例,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送餐员对饭菜的“动手”往往发生在走廊、电梯等空人少的房间,隐蔽性很强。很多人意识到外卖有问题,也是偶然的。比如,有的是因为小区保安通过监控发现异常,有的是在包装袋上发现了唾液痕迹,有的甚至看到外卖员在微信群里“炫耀”。
这些恶意操作不断冲击着消费者的心理防线,甚至让很多人产生了“看完不敢点外卖”、“不敢给差评”的想法。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吗?有多少外卖是在荒郊野外被污染的?
正因如此,统一标准,要求外卖必须盖章签字的新政策,会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安全感。一个小小的印章,不会增加材料成本,却能大大降低不确定性,堵住伸向饭局的“黑手”。消费者有权拒绝接受非正常外卖的规定,这也可以倒逼外卖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和标准化。
此外,外卖加盖章的规定,对餐品的制作和配送有了更清晰的流程划分。一旦遇到外卖出现问题,责任认定会更清晰。此前对于顾客投诉,不乏商家和配送员互相推诿的乱象。因为缺乏有力的证据,外卖是什么时候被污染的,成了一笔糊涂账。贴一个印章,相当于在不同的流程之间做了一个标记,减少了不同主体之间“甩锅”的可能性。
当然,为了让“外卖盖章签字规定”更有力度,我们还需要在后续执行过程中进一步细化规范,及时填补漏洞。比如,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合理担忧:会不会有外卖员违规打开外卖后,很容易拿到多余的印章,加上新的印章?对于这些可预期的操作,不妨出台政策举措,防止印章被“一饭一码”取代。
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商家、外卖、消费者等不同群体。此外,还有多个场景转换,因此管理起来很复杂。但问题越复杂,越需要精细化治理,尽可能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分阶段、分流程进行监管。
无论是推进“阳光厨房”建设,让生产过程更加透明,规定外卖必须盖章签字,还是增加投诉渠道,防止外卖员受到不公正的委屈,这些都是精细化治理的有益举措。只有让权责更清晰,流程可追溯,消费者点外卖才会更踏实,更有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