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失败?形象差?你离成功就差一根发际线了!”“上午植发,下午上班”“植发一次,受益终身”...地铁、公交、电梯里,养发的醒目广告不断占据公共空房间。夸张的广告语言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对自己的外表感到焦虑,并试图挽救他们的发际线。
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从57亿元跃升至192.2亿元。
大大小小的植发机构遍地开花,植发技术花样百出,往往动辄上万元。还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号称“3天教学包会”。从业者可以自己开店,月入百万。
“架空经济”收割年轻人,运营花费数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植发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广州“95后”白领小谢,因为工作压力导致长期脱发,一直觉得额角两侧头发稀少,不够美观,试过很多防脱发产品都没有改善。于是,他悄悄地做了植发。“头发变好了,也更自信了。”小谢说。
据了解,所谓植发手术,就是将毛发较多的毛囊移植到秃顶或头发稀疏的地方,移植后存活的毛囊可以继续生长。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苗勇说,以前植发主要针对脱发或者秃顶的患者。近年来,植发的范围越来越广,增加了发际线调整、鬓角种植、胡须种植、眉毛种植等新项目。做植发的一半以上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新华视点记者走访广州多家植发机构发现,植发价格五花八门,一个毛囊单价多在10元至20元。如果一次植发达到3000个毛囊单位,就意味着要花3到6万元。
虽然价格高,但植发的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植发失败的网友。
“90后”美妆博主“伊伊”不满足于自己的高额头,在上海一家植发机构花了3万多元做了发际线手术。手术后,我后悔了——移植了2500个毛囊单位,存活下来的不到一半。植发的部分头发稀疏,但是没有以前好了。
“那家机构已经倒闭了。没办法,我得做第二次移植,不然我的额头看起来就秃了。”“熠熠”悲伤地说。
技术包装是徒劳的,“快医生”和“影子医生”浑水摸鱼
“医疗行业植发风险比较小,需求量大,利润高,市场扩张很快。”苗勇说。
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植发作为医疗美容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设有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进行。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美容科应当经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专业学会批准开展毛发移植,并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开展毛发移植的医疗机构,应登记为“美容外科”或“美容皮肤科”。
在巨大需求的刺激下,众多机构涌入植发市场淘金。目前私人连锁植发机构市场份额最大;其次是民营非连锁植发机构和民营医美整形机构的植发部门;公立医院植发科比例最小。此外,还有一些无资质的小诊所、美容院偷偷从事植发业务,造成混乱。
——“欺骗”误导消费者。一些植发机构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客户植发前后的对比,以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很多照片都是手术后不久拍的,很难说明真实效果。
据专业人士介绍,毛囊有一个代谢周期,种植出来的毛发大部分会在3周到3个月左右进入脱落期。当脱落期结束后,毛发会逐渐恢复生长,最终的植发效果要在术后6到9个月才能看到。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手术后往往会被前期的照片误导。
——包装技术提高收费。苗勇告诉记者,植发分为获取、分离、种植毛囊三个步骤。目前获取毛囊的方法只有两种,分别是头皮条切割法和毛囊单位钻孔法。种植过程中可使用三种方法,并可选择不同的工具进行操作。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私人植发机构为了抬高要价,将不同的植发方法包装成看似神秘而高端的技术。
例如,在一家大型私人连锁植发机构的报价中,一项名为PLC-HT超精密定位毛囊年轻化植发技术,每个毛囊收费120元,比常规植发手术的价格高出10倍以上,此外还要收取5万元的手术费。客服人员的解释是:“采用全新进口种植注射器,多维度精准定位提取毛囊,提高提取效率,精准定位种植区域,减少头皮神经末梢丢失,促进微创愈合。”
私人植发机构包装的“微针”技术给人的印象是比毛囊钻孔创伤小。但苗勇认为,所谓的微针其实就是毛囊钻针和种植器械。针的大小要根据患者毛囊的直径和毛囊单位所含毛发的数量来判断,不是越细越好。另外,打着3D、纳米旗号的植发技术,多是营销噱头。
——“快手医生”和“影子医生”埋下了隐患。过度包装的植发技术看似荒诞不经,但讽刺的是,大量网络植发培训广告宣称“只需三天就能学会”。记者联系了深圳的小麦植发培训学院。一位自称学院老师的人告诉记者,只要勇敢、耐心、视力好,三天就能学会所有的植发技术,包他教。“完全没有医学基础也可以学”。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培训机构在安、津、渝等地开设了培训班。学费分为5800元和9800元。前者可以学习现在流行的微针植发技术,但是毛囊成活率不高。后者可以学习大型知名植发连锁机构的所有技术,毛囊成活率可达95%。
当记者询问培训结束后学员都去了哪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培训结束后学员可以拿到学院的毕业证,有的会去私人植发机构,但大部分会自己开店或者和美容院合作,成功的可以月入百万。
“2021年整形行业最火的是植发。植发费用只要200元到500元,收入1万元到8万元,零风险。”这位工作人员说,“来我们培训的,有的是搞美容美发的,有的是网络名人主播。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能赚钱。”
当记者问及资质、风险等敏感问题时,该工作人员不耐烦地说,“哪里有那么多风险?大不了就把钱还给他。这是最坏的打算。”
按照规定,负责植发的美容主治医师应为“美容外科”或“美容皮肤科”的主治医师,并实行备案管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在医师执业证书“备注”页核对专业,并加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章。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专业植发人员严重短缺。一些植发机构的持证医生只是挂名,大量手术由无资质人员进行;有的美容院和没有资质的人员合作,推荐消费者去植发,然后分成。
识别难吃“哑巴亏”的消费者,尽快完善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
记者发现,大部分植发机构宣称毛囊成活率可达90%至95%,但不少消费者反映,毛囊成活率达不到承诺数量,却因鉴定举证困难,只能吃“哑巴亏”。
30岁的董先生脱发严重。2019年,他在广州一家私人植发机构做了4500个毛囊单位的植发手术,花了24000多元。植发近11个月了,还是感觉头顶头发稀疏,效果不好。
“4500个毛囊单位已经达到植发和脱毛的上限,现在已经不能再做植发了。忍受10个小时的痛苦,就是这样的效果,真的无法接受。”董先生将植发机构告上法庭,要求退还手术费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
案件审理过程中,董律师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对植入毛囊的成活率进行鉴定,但司法鉴定机构以超出业务范围为由拒绝接受鉴定。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作为原告的董先生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今年1月,法院驳回原告证据不足的诉讼请求。
广州一位从事司法鉴定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植发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缺乏相关标准,而且植发的效果与患者的体质、手术医生的技术、术后护理等都有关系,很难做出鉴定。
苗勇说,对于秃顶患者,医院可以通过检测鉴定毛囊存活率,但对于头发稀疏的患者,确实很难检测鉴定。
记者发现,很多因植发失败而产生的纠纷,都是因为消费者难以识别或举证而败诉。
苗勇认为,脱发可以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如果短时间内每天掉的头发少于100根,属于生理性脱发,无需焦虑,也无需治疗。对于病理性脱发,植发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想植发,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机构。消费者可以在国家卫健委医师管理系统中查询医美主治医师的备案信息。
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完善行业标准,加强部门间联动执法,严禁无资质机构和人员从事植发业务,严惩人身伤害。同时对运营过程进行视频监控,完善监督机制。(记者毛,参与采写姜岩、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