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听到“要做个有用的人才”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老生常谈。这句话其实是降低了对人才的期待。你看看当今那些风云人物,从马云到马斯克,用“有用的人才”评价,是不是有点踩不上点呢?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善于品评人物的。当初诸葛家族一辈出了三个人才,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效力于三国,都是当时俊杰,那他们的才具差别有多大呢?《世说新语》有句话叫「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都是人才,但是境界根本不一样。我们也的确知道人才跟人才有龙、虎、狗那样的区别。这里面没有贬义,纯粹是说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生态位。综合当今各种研究而论,最适合现代世界分工体系的人才分类方法,是把人分为“专才”和“通才”这两类。
何谓专才,何谓通才呢?
简而言之:专才,是以一技之长参与某一项特别的社会分工的人。老一辈的人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的就是专才。而通才,则是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跨领域运用技能,会通用的方法,能够处理复杂事物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说的就是君子要做通才。
那么面对现在分工如此明细的社会,我们究竟该选择做一名专才还是做一名通才?那种才是最优生存策略呢?
关于这个选择题,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提到这两条途径的六个区别。
第一,专才力争起跑线,通才大器晚成。
第二,专才知识结构单一,通才横跨多个领域。
第三,专才执行算法,通才创造连接。
第四,专才埋头苦干,通才知人用人。
第五,专才追逐信号,通才自行探索。
第六,专才动机明确,通才志存高远。
由于篇幅太长,以上写的只是万老师提出的六个大纲。
综合万老师这六条我个人所理解到的是:
专才相比通才因为专注而且勤奋,起初一定会遥遥领先,但是随着存量的堆积大概率会导致思维的固化再加上天花板的压制,最后会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内卷;而通才眼下虽然平庸,但是他们带着多元思维模型立志优化这个世界,他们懂得协作和链接,懂得延迟满足,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的去学习和探知更多领域,他们终究会成为昨天所描述的“士”的水平。
举个例子:小明是一个木匠,从事木匠这个行业他兢兢业业干了十年,这十年随着他水平的提高,他的工资也越来越高,赞下了很多钱,于是他在城里贷款买了房也买了车,为了还贷款他更加努力的工作,虽然奔波但是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忙忙碌碌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不敢折腾,不敢逾越。
而小王是小明的同学,他这十年基本上年年都在做创业,几次创业失败又几次有点小成功虽然眼下刚挣了一点小钱,但这些年是既明显没有小明安稳也没有小明挣得钱多,但是为了创业他不断学习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迭代自己,这些年虽然辛苦但是成长许多,内心也变得无比强大,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折腾,他的眼中也充满了更多可能性。
试问你更向往小明的生活还是向往小王的生活?如果你回答不上来那么我再换个方式问你,未来你更看好小明还是看好小王?
我想绝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更看好小王吧,小明专于木匠但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应该一眼能望穿他这一生;而小王涉猎广泛逐步掌握各个领域的关键的百分之二十,就像王朔说的不断的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鲜草肥美就像哪里迁徙,他的生活充满了想象力和更多可能性。
概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专才是分工的产物,很多时候专才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人,等待社会的挑选;而通才的首要目标是完善自己,然后不断迭代,最终大概率会成为当今社会非常稀缺的人。
了解专才和通才的区别,假设现在你前面有两条路专才or通才可以选,我建议最好选那条更难走的通才之路,因为通才之路虽然眼下崎岖,但未来大概率会通往更为宽阔的“康庄大道”。
这篇文章献给厌倦了平庸的设定,拒绝被生活安置的人。
(本文根据万维钢《通才轮》所感所悟)
每天八点,持续更新,不断的帮您推开新的认知边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