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肿瘤研究所肿瘤登记办公室曾发布了一组数据,称河北肺癌死亡率40年间上涨了306%。扣除人口老龄化因素以后,河北肺癌死亡率依然上涨了180%。
相关研究人员在2009年发表的《河北省肺癌死亡趋势分析》中指出,肺癌发病与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石棉、无机砷化合物)、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等有关。其中,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被列为肺癌病因的第1位。
这组数据以及调查结果无疑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15年,记者柴静推出了大型雾霾调查公益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大家对于雾霾的加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那今天,路读君也给大家唠嗑这个环境污染,咱们结合古今中外,看看环境污染到底带来过哪些灾难,关注环境问题,人人有责。
1.雾霾最早现身史册究竟是在哪个时代?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霾”这种天气的记载其实最早出现在元朝天历二年,也就是1329年。当年3月的北京,因为冬天没有降雪,春天雨水又少,天气异常干燥,就出现了“霾”。
史书上描述的情景是“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由此可见,元代史籍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低。
不过,要说“霾”这个单字出现的时间,那就更早了,它在上古时代的甲骨文卜辞里就现身了,卜辞也就是算卦的文字。“霾”字,在古人眼里往往被看作是祸端,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那是真的“坏天气”,是绝对的凶兆。
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在清朝,对“霾”天的记载也相当频繁。光绪年间北京就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霾灾”,好长时间都散不了,慈禧太后最后一急眼,就命令下人在紫禁城里“祭天驱霾”了。
因为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都比较肤浅,很多人都以为这是老天爷在惩罚他们,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求神拜佛,想用这种方法驱散雾霾。
“霾”也给古人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麻烦,特别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现在也差不多。明清时代盛行漕运,也就是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只要一出现“霾灾”,京城粮仓的存储量就会马上告急,因为船家想开船,但在这雾霾天里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见。
2.气候冷暖变化和朝代兴衰有极大关系
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在20世纪70年代初写下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观点:雄汉盛唐,太平盛世多处于暖期,积贫积弱的南宋,明末则处于寒冷的冰期。
纵观欧洲历史,挪威古国于公元9世纪统一,13世纪进入全盛,14世纪中叶开始衰败,其间,正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暖期,在那个温暖的年代,挪威人的祖先发现了格陵兰,继而占领了冰岛。
而在古时候,有很多特别繁荣的城市,因为气象灾害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像消失的古城楼兰,本来是个有很多湖泊水域的地方。但后来楼兰人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开始沙漠化,最后楼兰就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没了。
而且在世界历史上,气候也曾经改变过历史进程。比如咱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有这么一段,当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军打败的事儿。16世纪,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激烈的大海战。
西班牙兵力有3万多人,英国军队才只有9000人,这么悬殊的对比,西班牙占有绝对优势,结果没想到,这场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惨败收场,从此国力迅速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被英国取代了。
当然,战争失败有人为的原因,但是在这场战争里,天气的影响也是致命的。据说,在“无敌舰队”起航后不久就遇到了大西洋风暴的袭击,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也疲惫不堪,西班牙指挥官又用了错误的战术。
撤退的时候又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遭遇大风暴,剩下的舰船又被海浪吞噬了,最后就落了个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
3.战争对环境的影响也超乎你想象
战争对环境造成影响古已有之,有些是战争的副产品,有的则是故意针对环境的。古罗马就周期性地破坏敌人的庄稼,使敌人在以后不得不依靠自己供应粮食。而俄罗斯人历史上在反抗拿破仑与希特勒的侵略时,也曾破坏自己的庄稼以免资敌。
军事毒物也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在化学、生物武器、核武器以及常规武器的生产、存储和测试中有大量的污染物释放,污染了大量地区。2万多个美国军事设施地点被有毒废物污染,大约3万吨致死的化学武器等待被销毁。
1942年美国在Colorado州建立了化学武器制造基地,制造神经毒气、常规武器、炸药甚至商业性的杀虫剂。这些生产释放出许多有毒物质,有些甚至迁移到周围的岩石和地下水中,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威胁着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具有强大的破坏性、毒性甚至放射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更大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期,海湾战争又被称为生态战争,战争期间伊拉克大搞生态恐怖主义蓄意破坏科威特的生态环境。
萨达姆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赢得战争,也不可能占有科威特,就想着“我得不到的你们也休想得到”,在1991年派人去点了科威特境内的600多口油井。
当时油井上瞬间燃起了熊熊大火,大火随即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尘,科威特周边国家上空很快就聚集了一堆很脏的乌云,长度就有几千公里,伊朗到土耳其一带还下了黑色的“毒雨”。
在油井燃烧到100天的时候,日本的科学家吃惊地发现:其实这些有毒的烟雾早就跨过了喜玛拉雅山,经中国西部飘到了日本。
这之后很长时间,科威特5%的国土面积都出现了很多“油湖”,有无数动物都死于这次污染,连肺都变成了漆黑色。
4.洛杉矶治理雾霾的方式值得借鉴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这时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加州州长奈特指派一名专家巴克曼成立了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巴克曼的委员会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包括放缓重污染行业的增长,建立高效公交系统,逐步淘汰使用柴油车等。在此后的几年,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才改变。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会最早在1967就通过了最早的《清洁空气法案》。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扩展了联邦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最终它被证明是一部失败的法案。
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这一天,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这部新的法律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清洁空气法》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
在法律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拿来参考。同一年国会还授权政府组建了环保局来负责监督法案的实施。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于是监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上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
政府的新规马上遭到了汽车制造商的激烈抗议,他们一开始抨击这种装置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而后又抱怨成本太高。他们的抗议导致这个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车才实现全部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
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这种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物质;加州的环保机构还提倡和开发了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燃料的尾气排放量只有汽油的一半。尽管甲醇因为价格原因没有成为汽油的替代品,但这些措施第一次让石油公司感受到了威胁,促使他们去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了0。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的上空。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自汽车公司,来自石油公司,此外还有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现在的中国和几十年前的洛杉矶非常相似。人们应该尽快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资料:《学者揭秘气候冷暖变迁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史为鉴洛杉矶雾霾治理过程》等。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