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啾啾是什么意思(打孩子的副作用你了解吗?不能打不能骂该怎么教?)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社会和家庭就是染缸。他们不懂得选择好坏,而是一股脑的接受。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学坏,就像最怕孩子生病一样。孩子生病的主要原因是抵抗力低、环境中有不健康的病菌。而孩子学坏与否也是一样,与自身的素质、判断力、家庭和学校都有关系。虽然我们都知道,孩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但父母很容易因为“爱”不能容忍孩子犯半点错。 即使知道打骂没用,还是要“教训”他,让他尝尝厉害。一般孩子挨打的原因是作业没写完、考试没考好、在学校调皮捣蛋、和小朋友打架、说谎、偷东西、顶嘴、玩游戏等等。无外乎学习、生活、行为这三个大方面。

大部分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都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越不让越是要做,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已经深入骨髓,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有些隐藏得特别好的,你觉得他很乖了,可是哪一天就给你来件大事儿:离家出走或是自杀。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的反抗而开始走向强硬,没有耐心沟通,开始谩骂、语言攻击、上手打骂。似乎除了打他一顿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

啾啾是什么意思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也挨了不少打,现在的孩子娇气的,打了又怎么样。东北有句话叫“小树不砍不直溜,人不修理耿啾啾!”,“棍棒底下出孝子”更是大家的信仰,要让孩子成材、懂规矩,父母必须打,还一次比一次狠。

然而,我们是否发现了,你打了一次孩子改正了,下次还是会再犯,他不仅没有长记性,反而和你生疏了,什么事儿都不说了,你不是他的亲人而是他的敌人。小时候还可以打,青春期之后呢?是否还能通过打骂解决问题呢?被打的孩子要么想快点长大好报复父母,要么远离家庭远走高飞,有些不能忍受折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血的教训历历在目,可是我们父母都在赌,赌自己的孩子禁打,不怕出事儿。

我们先说说大孩子的坏处:

越打越笨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默里—施特劳斯教授就体罚孩子做了长期的研究,其调查结果令世界震惊。他于2009年9月2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举行的第14界反暴力、虐待和精神创伤国际会议上,公布了以下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利用4年的时间在全美范围内对2至9岁的孩子进行抽样调查。甲组共806人(年龄在2~4岁),乙组704人(年龄在5~9岁),研究人员先后两次对孩子进行智商测试,第一次是调查开始,第二次是4年后。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越小的孩子成绩低得越明显。

默里—施特劳斯教授指出,父母体罚孩子的次数对IQ有很大的影响。体罚越多,孩子的心智发育就越慢,哪怕是不多的体罚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原因是体罚会对儿童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一周体罚在3次以上,孩子会出现体罚慢性应激症。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体罚越少,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商也就越高。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出台法律明确父母不得体罚儿童。

结果无效

打骂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少错误,改正缺点,建立权威,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本来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好帮手,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敌人。孩子为了对抗父母,变本加厉的变坏。父母的权威本来应该建立在责任和理智之上,现在却要通过武力去解决。

孩子为了避免挨打,只能撒谎、逃避。有些父母不停地谩骂让孩子毫无尊严,产生极度的无助感,开始自暴自弃,有些甚至离家出走。孩子有样学样,在学校欺负同学,长大开始打父母,结婚之后打妻子和孩子,他长大后变成了你。你以为他会更努力地学习,可结果是孩子变得孤僻厌学,没有自信,对家庭没有安全感,对父母没有期待,在学校也不会有朋友,老师的疏忽更会让孩子走向极端。长大以后很难融入社会,不会换位思考、始终觉得整个世界抛弃了自己。

有个朋友的孩子特别爱哭,他一哭他爸爸就打他,才五岁的孩子打不过爸爸,但是他知道妈妈不打他,所以挨打之后他反过来就去打妈妈,又踢又咬,在幼儿园也不能跟小朋友好好相处。哭的次数也没有减少,孩子也没有学会除了哭以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体罚和打骂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极度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让孩子的情感受到伤害,对父母和自己的关系彻底失去信心。在憎恨和无助的双重压力下,孩子会漠视亲情,对父母产生报复心理。小的方面,开始偷东西、撒谎、故意考试不及格,破坏家里的物品;大的方面,长大后报复父母,殴打甚至杀害父母。

那么怎么避免打骂孩子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呢?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情绪失控的时候不仅管教孩子没有效果,也会丧失说服力。之前有个新闻报道是父亲情绪失控把两岁大吵闹的孩子直接扔下了天桥。

  1.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马上管教孩子。回到自己房间或是走出房门,出去呆一会,等冷静下来再沟通。
  2. 夫妻两个最后打配合。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方失控的时候另一方能够马上接手,避免不理智的行为出现。
  3. 如果已经打了,请记得跟孩子道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既然没有绝对的平等,那就相对的平等,制定不打骂的规则来约束自己。
  4. 制定边界。有些父母打了孩子非常后悔,开始补偿孩子。孩子以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父母又开始摆脸子打骂。所以一定不要根据自己的心情去打骂孩子,要对事不对人!明明同样的事儿,有时候打有时候不打,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父母不要焦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父母打骂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父母内心的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的失职,焦虑没有为孩子把好人生的头几关,导致孩子成年后没出息。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很容易把失落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1. 接受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本性,第一只有一个,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做了第一才算成功。父母的责任是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逼迫孩子走你让他走的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孩子,只有唯一的他,不一样的他,独一无二的他。
  2. 你是你,他是他。孩子不是你的衍生品,也不是你的附属品。在人生路上,我们只能陪伴孩子头几年,注定会渐行渐远。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是护航者,成年后我们是欣赏者。做父母的要时时告诫自己,他是他,我是我,他的人生我们不是主宰。
  3. 做好榜样。请先自省,孩子的问题你有没有。孩子玩游戏,你是不是在看手机?孩子喜欢动手,你是不是总是动手打他?孩子不爱学习,你是不是也不爱学习?想让孩子变好,先让自己变好,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随手堆垃圾却要孩子扔垃圾桶,不合理啊。想要完美的孩子请让自己完美起来,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4. 多引导。孩子的问题都是可以纠正的,不要上纲上线,觉得孩子无药可救。父母嫌孩子在家里闹,为什么不带出去打球,陪孩子玩呢?精力释放了自然就不会在家里闹了。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找原因,看是态度上放松了,没有认真上课,还是都会却做错了。对症下药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5. 大环境要好。孟母为什么三迁呢?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现在也是一样,孩子周围都是正直善良上进的人,他的朋友都是友好的爱学习的,自然近朱者赤,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要用“爱”绑架孩子

有些父母会说我打他骂他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你的好是真的好么?你有没有问过孩子呢?他觉得好不好呢?我们要的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还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人品和身心健康比起成绩来更重要。你的打骂不会让孩子有更好的受挫能力,只会让他觉得可以恃强凌弱,谁的拳头硬谁有理。情商体现在哪?体现在不动手只动嘴就能解决问题。

父母最忌讳的就是拿放大镜去看孩子,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像毒品,让父母欲罢不能,越管越细,把孩子当成作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学会欣赏孩子

有些父母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想来想去觉得孩子就是满身是毛病,见了就想打。可真是这样么?为什么不看看孩子有什么呢?为什么总是盯着孩子没有的东西去逼迫他呢?

他可能考得不理想,可是他暖心会做饭;他可能今天做事情有些慢,可是他头脑灵活,很有创意;他的填空不是按照书上来的,可是你没有看到孩子的创新。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很难突出自我,当孩子有自我的时候,不要磨去他的棱角,而是保护他的天性。可能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老师,但是你不能就此认定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行。或许换个老师换个方式,孩子就开窍了。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机会试错和成长。多点欣赏,少点指责。想想有个工作老板天天挑你的毛病,从早到晚批评你打骂你,你会喜欢这个老板喜欢这个工作吗?


小方法大作用

小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罚站没收玩具的方式让他明白犯错误要付出代价。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更要鼓励他,一句简单的夸奖会让孩子更好地保持良好行为。

大一点的孩子要用朋友的方式去沟通,而不是简单地打骂。等双方都平静下来之后谈一谈,为孩子出主意献计谋,让他知道哪里错了,怎么办,以后如何避免。你对他的尊重就是最好的教育。

巧用第三方,有时候父母的话他不想听,不如让老师帮忙,或是孩子比较尊敬的亲戚朋友来沟通,效果反而更好。

给孩子说话解释的机会,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批评教育。上次的“10岁男孩被疑划车坚决否认,父亲认赔3500元,民警追查3天真相反转”新闻里的父亲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不管别人怎么说,父母先赔礼道歉,但也努力证明孩子的清白,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撒谎了,我们也不要拆穿他,不是包庇他鼓励他撒谎,而是给孩子机会让他内疚,再告诉你他做错了。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在学习,我们也在学习,打骂属于“西药”,治标不治本。而教育孩子却是要慢慢来不能速成的。爱他就尊重他,给他时间成长!

大家好,我是不吼不叫好妈咪,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加关注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