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微信的普及,微信朋友圈也成了很多“小老板”的创业营销平台。一些消费者也认为这里买卖双方以熟人居多,有话好商量。殊不知,在微信朋友圈购物属私下交易,不受法律保护。那么,朋友圈里的代购靠谱吗?网络代购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朋友圈购物遭“杀熟”
私人间交易不受消法保护
宝应张女士一直想要一款COACH挎包,专卖店里要卖两三千元,她一直舍不得买。最近,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同城的好友小陈称其有朋友在美国,可代购奢侈品,像COACH挎包价格比专卖店差不多便宜一半。
因为是熟人,还有商品描述、晒照片以及某某店的字号,张女士便一狠心,买了一个。
几天后,张女士购买的COACH挎包到货。一打开包装盒,张女士傻眼了,她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挎包的用料完全不同于正品,做工更是粗糙。于是便找到好友小陈说了这事,可小陈不以为然。
张女士只好到当地工商12315投诉,宝应工商局接投诉后,调查发现在朋友圈为张女士代购的陈小姐并非企业、工商业个体户,买卖双方的行为应当属于私下交易,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有些微商自己也不知货源
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人在代卖商品,其中假货也不少。
记者联系了微信上的一位朋友。每天发布各种化妆品信息的她表示,只需要转发图片,有人要购买时将信息告知她,无需囤货甚至无需经手,由她或她的上家发货即可,轻松赚取差价。
再详细问她的上家是谁,她就很难说清楚了,笼统可以概括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至于能不能保证质量、具体的货源又是什么,那就更“不好说了”。
退货不成转代卖?
荒唐协商或触犯刑法
面对张女士微信购物维权纠纷,宝应工商建议双方现场协商解决。最后,陈小姐同意帮助张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代卖这只闹心的COACH挎包。
然而,对于陈小姐这一做法,江苏博瑞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广宏认为“荒唐可笑”,“如果陈小姐再拿到微信朋友圈代卖就属于违法行为。知假售假,轻者属于侵权,重者将要负刑事责任。”
对于微商交易出现的纠纷,蒋律师表示,可当作民事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消费者将面临层层关卡:要达到立案标准,需从银行获取相应账户之间的转账证明;还要有有效的聊天记录,证明转账行为的存在,是基于自己和卖家之间的商品交易,而不是由于赠予或借款等其他原因。
“一旦出现商品质量纠纷,商家可以使用一键删除或者关闭账号等功能,使维权证据难以提取。”蒋广宏表示。通讯员通徐钟陈林记者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