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是谁说的(晁错:“攘外必先安内”的鼻祖之一)

史记》有载: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击之。—写在前面

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黥布返回的路途时,路过老家,便摆上了百十桌酒菜,召集上父老乡亲们一连喝了好几天。有一次估计是喝的多了,再加上心头有放不下的事,刘邦难以自已,便放声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便无声的流起泪来。

寥寥数语的大风歌,唱尽了一个开国帝王荣归故里的荣耀还有心头抹不去的忧愁:马上得了天下,但面临内忧外患(西汉初期,匈奴一直是新生的大汉王朝的忧患),今后该怎么守呢?又靠谁去守呢?

靠异性王不行!在与项羽争雄时,自己选择了与这些人合作,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七八个人的支持,他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作为回报,后来给韩信、彭越等几个人都封了王,给了他们相当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然而却有些人仗恃军功又手握权柄,变得肆无忌惮,根本就不把中央的政令当回事。何况这几个异性王占有的地牌加起来那么大,对于整个国家的税收收入、人力资源等都存在挤出效应。特别是只要这几个强势的异性王存在一天,便有可能串通起来反叛,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自己都勉强对付,何况后世的子孙呢?更不是他们的对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刘邦下了决心要把七个异性王给解决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开头的画面:几个异性王真的就被一个个的解决了。

解决掉异性王之后,刘邦还不放心,于是又开始大封自己的子孙。这样一来,他觉得心里安生多了,即使是联想到自己的侄子刘濞,找人给他看相,看后说此人将来有反叛的可能。公元前195年,还没来得及再对这些事做更多考虑,刘邦便死去了。

因此,在西汉的国土上,郡县制分封制便并行。实行郡县制的地方,直接归中央管;而分封的地方,管理却很松散,倒不是说中央不想管,而是这些分封的刘姓王侯一个比一个刺毛,因为都是刘邦的子孙,不少人比那些异性王更加的肆无忌惮,对中央政策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就干脆不放在眼里。有的在自己的封国内滥饿施,中央却拿他们没办法。可以说,本来刘邦的这一制度设计,是为了维护汉家统治,然而让他料想不到的是,这种分封子孙的制度却成了国家施行统治的很大障碍。

到了文帝时期,便有了要想法治治这些王侯的声音,其中的代表人物当数贾谊晁错二人。他们在对待分封王侯上的看法是大体一致的,都主张把这些王侯的势力一步步削弱,进而维护皇帝与中央权威。但最积极的还是晁错,借由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当老师的身份,晁错不但反复的给其灌输“削藩”“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还直接给文帝写信,建议在外部受到匈奴压迫而内部受到藩王掣肘时,一定要先安抚外部,下决心集中精力解决内部隐患。及至刘启当上皇帝后,晁错便充当起刘启的国家治理顾问,并最终促成了削藩。

于是,在与匈奴进行和亲、又许以大量钱财好处先把匈奴稳住之后,朝廷便下令纠察诸侯王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正所谓同病相怜,朝廷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吴王刘濞的警觉与愤恨,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他最终串通起楚王、赵王等6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变,史称“七国之乱”。

虽然叛乱最终被平定,但给当时的社会与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晁错个人也因之被推出来杀头顶罪,然而自己所希望的通过“攘外必先安内”“削藩”等进而实现国家统一、安定的理想却逐渐变得现实,虽然代价太大了些,皇帝与中央政府都险些被推翻。到了汉武帝一代,刘彻大刀阔斧的对分封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最终让各个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再也威胁不到自己的统治。晁错的主张总算在刘彻这里得到了实现!若泉下有知,想必晁错一定会非常欣慰。

其实,追溯起来,晁错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人;晁错之后的历代,更是有许多军政要人服膺于这一政策。像北宋的那个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就有过相同的提法。就是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在面临日寇蹂躏我国土时,依然有蒋某人的公开告国民书说要“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这也许是当时情状下蒋某人的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从一些公开的事件看,蒋某人在各种被贴的标签外,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并不同于汪精卫之流,完全投降了日本,是投降派;他也是要抗日的。只是他把剿共、打压党内反对派以及地方实力派军阀,尤其是剿共放在了抗日之前。但他的这一政策最终破产了,因为施行时的条件、情况与之前任何朝代所遇到的都截然不同。

施行“攘外必先安内”,有一条是相同的,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都面临内忧外患。

不同的地方却又很多。

首先,以前的安内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内部权力斗争以及调整,底层人民的命运,其实并不会就因为换了个当权者就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国共时期,蒋某人的安内虽也包括镇压党内反对派以及地方不听话的军阀势力,但最主要的还是剿共。由于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蒋某人集团代表的是大财团特别是江浙一带大财团的利益,所以在性质上已经是两个不同阶级的斗争。

其次,外患的情形不同。比如西汉的外患匈奴,比如唐朝的外患突厥明朝的外患鞑靼瓦剌等,这些外患虽然也很具有破坏力,但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先进程度却并不如当时的农耕社会。这些外族比较容易通过和亲、送钱财等手段安抚,甚至被同化。即使发生战争,也很少会出现山河破碎的情况,大多都是势均力敌,今天你打败了我,明天我打败了你。但日本鬼子就不一样了。因为学习接受了西方先进国家的那一套东西,当时的日本在综合国力方面已经超过我们很多,而且侵华作为他们的既定政策,安抚、妥协等手段根本就没办法让它们的侵略停止。特别狠的是,日本不仅要侵占我们的国土,还大规模的屠杀我国的人民,要亡我们的国,灭我们的种。所以这样的侵略是整个中华民族遭遇到的最野蛮、最狠毒的一次侵略,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

也正像毛主席分析的那样,当时最主要的矛盾已经不是国内两个阶级间的矛盾,而是中华民族求生存与日本帝国主义不让我们活这两者间的矛盾。

因此,“攘外必先安内”从一发表起,特别是伴随着日本的侵略加重,这一政策便越来越被诟病、并遭到强烈反对,及至发生张杨二将军对蒋的兵谏。都要灭国绝种了,再提安内,还能安什么内?还是想办法先把鬼子赶跑吧!

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

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民族各阶级阶层统一抗战的不懈努力下,在对时局作出各种考量后,蒋终于暂时搁置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再次与共产党联手,全面开始了抗战!

今天就是8.15了,我想这或许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的日子。在这天,疯狂的鬼子向全世界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我们缅怀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再也不能让那种痛苦的事发生到头上;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热爱我们的祖国以及拥护我们的党,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再也不被任何一种势力挑唆、分裂,而自己打自己。

在新时代的今天,“攘外必先安内”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安内,不再是跟镇压、剿灭等挂钩的一个语汇,而应该是为人民营造一个安定、富裕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在面临外敌入侵时,才会有更多的人因为对自己国度的热爱,而去坚强捍卫她的一切!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