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抓手,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经18个月,其中提到要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课程思政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思政的焦点问题。近期有不少利用CIPP课程评价框架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学术论文发表,看起来很严谨。但是课程思政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都有哪些?不顾这些基本问题,也不做区分,容易不切实际。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课程思政是学校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并确证思想观念的过程。学生的正确观念树立或确证,才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课程思政评价对象主要就是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和主战场。围绕这四个评价对象,建立起联动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 课程思政评价的首要对象是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性、牢固性以及开放性程度。更重要的是,这种程度要与课程思政之前相比,才能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增值实效。换句话说,要前后对比,至少要横向对比,才能有所评价。这是一切课程思政评价的核心和关键。它关心的是课程思政过程的实际效果,这是学习者特定心理状态的改变,近似于心理测量。相应地,评价主体可以是课程思政的当事人(师生),也可以是课程思政的主管部门,院系管理乃至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监测评估机构。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这些方法有赖于合理的评价工具。问题在于不同课程、专业和学科领域要确证的思想观念尽管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因此课程思想实效评价工具,特别是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开发非常复杂,而且投入巨大。
- 课程思政评价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信念和教学行为(知信行)。其中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是关键,要通过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过程来体现。但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信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来评估。对课程思政主力军教师的评价可以进一步聚焦到教学标兵等教学人才评价层面。评价主体通常是党委教师工作部等人事和教学人才遴选机构。
- 课程思政评价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过程,尤其是观念改变或确证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评价,通常需要借助教学视频、话语分析和网络课程论坛等途径来进行评估。评价方法更多的是文本和内容分析法。
- 课程思政评价的载体是课程建设成果。评价对象是课程材料,包括教材、课件、教学设计稿、教学案例、课堂讨论问题、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包。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流课程遴选标准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考察。评价主体是专家组及其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方法通常是依靠自评数据、评审表和专家主观意志。
上述四类评价对象,一属于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也是教师绩效的评价;三属于过程评价,四属于综合评价。除了这四类评价对象,当然也还可以评价学校对课程思政的人财物投入等,但这已属于教育行政评价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