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
二姐,在我们兄弟姐妹之中,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或者说,她就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主心骨。因为,二姐为人处事,很有主见,遇到啥事,都处惊不变。往常,无论是谁家,遇到个无法解决的难事,都去找二姐讨教化解的办法。久而久之,二姐就成了我们的靠山。二姐是个热心肠人,姐妹兄弟之间,谁家有了困难,她都会出手相助。
那年,村里一个羊把式,喝醉酒,开车撞上我家后墙,墙头坍塌,屋里正揉面的我,就被掉下来的土块砸晕了。几天后,全身就动弹不成了。丈夫顾车把我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CT显示,脊椎神经严重损伤。专家告知,如不及时治疗,终身瘫痪,将成定局。当时,丈夫刚转为公办教师,月工资只有650元,家中根本拿不出大笔钱给我治伤。丈夫脸皮薄,不愿向别的朋友开口,就只好去找二姐帮忙。二姐在昌马供销社当营业员,得知我遭横祸,就出手 相助,一下子拿出5000元,帮我度过了难关。事后我才知道,二姐刚在乡上买了一套住房,又是装修,又是买家具,手头也不宽裕。当知道我急需一笔治疗费,就向几个同事借了点,自己凑了点,帮我解决了大部分住院费。几年后,我能正常行走,多亏了二姐出手相助啊!患难见真情,这话一点不假。
晚年的大姐夫不辛得了脑梗,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大姐人老实,拋头露面的事,全是二姐跑前跑后张罗。找主治大夫、带着大姐夫做各种检查、联系床位……若不是二姐在前面撑着,大姐可怎么办啊!那时,二姐己退休在市里住,把大姐夫安顿顺当,她又匆匆回家,给大姐和大姐夫准备饭菜,还买来土鸡,给大姐夫熬鸡汤。做好了饭菜,熬好了鸡汤,又马不停蹄的往医院赶,一天又一天。大姐夫一年里头,总要住几次医院,回回,都少不了麻烦二姐。
我那亲亲的二姐,她既有个好脾气,又有一副菩萨心肠,我们姐妹兄弟之间,谁家有困难,她都出手相助。
二姐常年都在供销系统工作,知道我们一家生活困难,每当供销社处理一些滞销商品,二姐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常常是她自己掏钱,为我们购下一些紧缺而又价廉的商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帮助。
去年,我的养老金出了一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人在陕西,鞭长莫及。只能求助二姐,二姐东奔西跑,去几个部门协调,最终解决了问题。我让二姐发一个她的详细住址,给她寄一些陕西的土特产,以示感谢。二姐却回短信说,姐妹之间,互相帮助,理所应当,不必放在心上。这就是我的二姐,帮了妹妹好大忙,却不求一丝一毫的回报,这是多么宽广的一种胸怀啊!
离开故乡十几年了,进入老年,客居他乡,总是不时的想起故乡的那些姐妹兄弟。四姝、小妹、小弟,他们都是大忙人,都为各自的生活奔波,一年半载,都难得和我们联系一次,关系也就渐渐淡了。而我的二姐,几乎天天都跟我们联系,视频通话、短信问侯、节日祝福……
二姐,我的骨肉相连的二姐,我和丈夫对你的感恩,是由衷的,发自肺腹的。我们只有一个心愿,祝你晚年幸福,健康长寿,岁岁平安!
四妹
我们姐妹五个,我排行老三,我的下头是四妹。
在我的印象中,四姝心性很高,总想有一天混出个人样儿。初中毕业,她考上了玉门二中,上了几年高中,参加了一回高考,但差了20多分,就与她梦寐以求的大学擦肩而过。后来我想,如果四妹坚持复读一年,她的命运,也许会是另一番样子。可倔强的四妹,还是选择回乡,死心塌地当个农民,这一当,就是大半辈子。
到了恋爱的季节,四妹还是选择留在本队,一来是方便照料父母,二来是她喜欢四队这一片多情的黄土地。四妹,算得上是我们姐妹五个当中的白雪公主,个子高高的,长的很苗条,肤色白净,脸蛋漂亮,天生是个美人坯子。本队的高中毕业生,就相中了四妹秀萍,一来二往,情深意笃,四妹就嫁给了奋良,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恩爱有加。
四妹随了母亲,心灵手巧,打毛衣、钩东西、做鞋缝衣服,样样挡不住手。而且做针线活出手快,一双鞋,一半天的时间,就能做好。在我们姐妹五个当中,数我最拙,做针线活,手也慢。四妹就忙里偷闲,帮我给两个孩子做鞋,一双又一双,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四妹夫奋良,是那种有志向的人,先是在四队里当队长,后调到村上,从会计干起,一直往上升,干村长,干支书,一直干到61岁退休,也算是功成名就。
说起四妹和四妹夫,让我和丈夫感动不已。在我们最艰难的时侯,他们不住地伸出援手,帮我们度过不少生活的难关,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有一段日子,我们过的很难肠,丈夫瘫痪住院,孩子又小,我都有点撑不下去的感觉。那年秋收,姐妹们来了,帮我们割完了麦子。打场时,四妹和四妹来了,牵来了自己家的马和骡子,帮我们打场,帮我们往家里运粮食,帮我们度过眼前的难关,却不求任何回报。
那一年大年30,家中唯一拉车的驴,忽然之间丢了。得知情况,四妹和四妹夫来了,帮我们四处找驴。我的四妹夫,当时都当了村长,为了帮着我们找驴,他像一个出色侦探,昼伏夜出,花了三个晚上,忍受寒冷,终于从一个歹人家中,救出了即将被宰杀的白驴,让我们感激不尽。
2010年,我们举家迁到陕西凤县。但我们人在异乡,根系却早已深深的扎在故乡的那片多情的黄土地上。至今,在故乡,我们还保留着一处老宅,保留着18亩多土地。这么多年来,有关土地的一些事务,都是当村官的四妹夫默默无闻的为我们处理。如果不是四妹夫帮着协调,我们就得跑回故乡亲自去办理。花钱不说,我们得遭多大罪啊!因此,对四妹和四妹夫的感恩,也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
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四妹一家,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幸福到永远。
小妹
我的小妹,对我们一家是有恩的,恩深似海,没齿难忘。
关于小妹帮助我们的感人事迹,都能写成一部书。在这篇小文中,我只讲其中的几件——
1987年初,我刚生下儿子,丈夫腿病恶化,瘫痪在床,家中遇到了坎。小妹来了,她帮我们喂牲口,她帮我们去河湾饮牲口,一天又一天,不辞辛苦,无怨无悔。
5月,丈夫住进酒泉地区医院,小妹又代我照料了一段时间。每日里,给丈夫端屎端料、喂水喂饭、洗脸洗脚,无微不至,感动了病友,感动了医护人员,更感动了我们夫妻二人。一年以后,丈夫提笔,以小妹在医院照料他的感人事迹,写了一篇抒情散文,题目是《珍贵的记忆》,发表在一家文学刊物上,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有一个外地读者看后,感动不已,给丈夫写来一封信,称小妹是新时代“心灵最美的人。”
在农村,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往庄稼地里浇水。在丈夫住院的那段日子里,每次浇水,大都是小妹帮我的。老天爷似乎老拿我寻开心,每一次浇水,都轮到半夜三更。有一天夜里,天下着雨,小妹巡水时,一下子滑进一人深的水坑,她挣扎着爬出来,依然帮我浇完了地。结果,她患了很重的感冒,就那样,她天天打针吃药,依然帮我干活带孩子。那一段艰难的日子,要不是小妹不辞辛劳的帮我,我真怕自己被生活的大山压垮。
小妹,是我们姐妹五个当中最有文学天赋的人,这不是夸张,也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实的存在。
小妹从小就爱读书,上完初中回队劳动,白天去生产队上工,回到家,默默无闻干家务,然后才捧起一本书,一看就是老半天。
我嫁给生文,小妹就成了我家常客。先是默默无闻帮我干活,然后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向生文借书,还提出一个要求,拜生文为师,搞文学创作。对于小妹提出的要求,我们尽量满足。家中的上千册藏书,由她挑,由她选,想借几本借几本。几年间,家里的1000多部中外文学名著,还有几百本文学刊物,都让她看遍了。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她就向生文寻求一些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每一次,生文都尽自己所学,给予她悉心的指导。
1986年,我和丈夫牵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文学社——“春阳”文学社。小妹不仅成了文学社的骨干,还成了我们的左膀右臂,帮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为文学社的发展和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7年8月,小妹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散文《红豆花儿开》,在河北一家文学月刊《作家摇蓝》发表,在文学社引起不小的振动。因为,她成了文学社第一个发表作品的人。在小妹的激励下,大家文学创作热情十分高涨,紧接着,社员王玉琴、蒲春燕、张爱铭等人也发表了各自的作品。
小妹公开发表的那篇散文《红豆花儿开》,语言优美,行文如潺潺流水,所描写的自然景观,都是昌马大地上人们司空见惯的。小妹的作品,我读了好多遍,我深深的为小妹暂露头角而感到高兴。
是1988年初,有一天,小妹来我家,把一篇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山菊姑娘》拿出来让丈夫看。小妹一再说,《山菊姑娘》是她第一次学着写的小说,让姐夫多提批评意见,她会反复进行修改。
丈夫很认真的看完了小妹的小说稿,并给出极高的评价。说小妹的小说,真实的反映了农村改革的状况,塑造了一个走在改革最前沿的乡村少女形象,具有前瞻性思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丈夫激动的说小妹有写小说的天赋,如果坚持下去,必成大气侯。丈夫对小妹的小说,做了很小的改动,说在下一期社刊《疏勒河》发表!??!,还叮嘱让她抄写一稿,尽快寄给玉门人民广播电台,一定会播出来的。丈夫还预言,这篇小说如果能在电台如期播出,一定会在全市引起反响。
大约是3月的一天,玉门人民广播电台,如期播出了小妹的短篇小说《山菊姑娘》。小说播完,还播出了记者刘放写的一篇短评,高度的评价了小妹《山菊姑娘》的成功。
那年6月,玉门人民广播电台来了三个人,是电台编辑部主任李廷骥,电台播音主持李君玉老师,电台著名记者刘放。刘放说,小妹的小说《山菊姑娘》,在电台连续播了两遍,在全市引起巨大反响,他们这次下来,是专门为小妹的《山菊姑娘》召开作品研讨会的。
想不到小妹第一次学写的短篇小说,在全市都引起轰动,还要专门为她召开作品研讨会,前所未有呀,我真为小妹高兴。
研讨会,就放在我家大院子里召开,文学社来了30几个人,气氛非常热烈。在研讨会上,电台的三个老师,从不同角度分析、评点了小妹的《山菊姑娘》,老师们都一致认为,《山菊姑娘》是描写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作品,有很强的导向性。李主任还透露了一个情况,说他去宣传部开会时,部长都对《山菊姑姑》给予很高评价,还要求电台多播这类好作品。李君玉老师说,她当时读了《山菊姑娘》,感到很震憾,一个山村农家女,能写出如此震憾人心的作品,实属罕见。李老师说小妹很有才气,也很有写小说的天赋,希望她一定坚持下去,多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以引起更多关注,对改命她人生命运,会大有好处。
小妹的作品研讨会,开的很成功,对未来的昌马文学创作,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当时我就想,如果父亲还活着,知道小妹在写作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该多自豪啊!
小妹到了恋爱的年龄,一个文学青年爱上了她,两人坠入爱河。文学给爱情让路,生儿育女,柴、米、油、盐,取代了文学。我的小妹,一个暂露头角的文学新苗,被淹没在琐碎的生活长河里……
如今,我这个没有任何文学天赋的人,凭借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凭借顽强的毅力,却一直在文学道路上走了30多年。至今,在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多篇,获得多项荣誉,还写出了5本书,我的家庭,也被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局评为全国“书香之家”,我们一家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读书榜样。我一直在想,如果小妹不要放弃文学,一直坚持到今天,取得的文学成果,一定比我大的多。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老张家,就会出一对姐妹作家,那该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啊!到多少年以后,虽然我们都作故,但我们留在世上的作品,死亡永远带不走,也是永远毁不掉的。物质上的拥有是暂时的,精神上的拥有,才是永恒的!
最后说一句,祝我的小妹,一生平安,健康如影随形!
小弟
小弟随了父亲,是个厚道人。既使跟人搭伙做生意,让人坑了,也不会跟人家翻脸。他心里明白,既然人家成心坑你,必定是想占些便宜,你跟人家闹个脸红脖子粗,未必能讨回一些公道。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大都心闷,都不是靠读书能成大器的料。小弟从小学念到初中,几乎没当过一回三好学生。但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都有他的份。
1983年父亲忽然离世,13岁的小弟就退了学,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撑起家庭一片天。那年的春耕,家中近20亩承包地,就是小弟扶着老犁头,一铧一铧犁掉的。起初,由于没有实战经验,犁出的地,高一格楞低一格楞,八面子没相。小弟的个头还没长起来,扶犁头很费事,遇到一些地皮硬的地方,犁头不肯下地,他就跳个蹦子用劲往下按。犁一个下午的地,小弟都累的筋疲力尽,小脸腊黄腊黄,像生了一场大病。胳膊肘都肿的像缸子,就那样,都不肯停下来缓上一天。小弟学习没悟性,但干农活有悟性,一季子庄稼种下来,就成了犁地的好把式。
不敢有忘,在我们最艰难的岁月里,是我的小弟,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帮我们耕田、浇水、扬场……
不敢有忘,在我们遭受到村里恶人欺负时,是我亲亲的小弟,在恶人面前挺起16岁的胸膛……
不敢有忘,在我们创办文学社的那些日子里,我那亲亲的小弟,你为我们筑起了铁壁铜墙……
小弟恋爱了,和生文当年教过的一个爱好文学的女生,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风风雨雨几十年,置下一份盈实的家业,养育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子。大儿子技校毕业后,进入西北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成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小儿子,考上甘肃名校——甘肃交通大学,一年后,保留学籍,去军队大熔炉里锻造两年,脱下军装,又重新走进大学校门……
如今,年过50的小弟和媳妇,经过不懈的奋斗,在市区买下一套单元房,夫妻双双,终于携手走在城里人的行列,而且俩人拥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职业。
是上天眷顾我们张家的兄弟姐妹,我们家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我衷心的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