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区德雅路159号,玉林粉店在这里守护着食客们刚刚苏醒的胃,已将近40年。
这里紧邻烈士公园北门和国防科技大学,许多来晨练的市民、国防科大的师生、周边的居民,都习惯了在早晨来玉林粉店取一张粉票,端一碗肉丝粉,坐在门外的板凳上边吸溜边“扯谈”。曾有人提着保温桶想打包一碗粉去北京;有人儿时第一次跟随爸爸妈妈来这里吃粉,见证“从两碗粉变成三碗粉”,还有玩直播的外国朋友来这里打卡。
12月5日,是玉林粉店最后一天营业。老板李腾才告诉记者,“好多人听说明天起不开门了,今天都赶过来说要吃最后一碗,排队的人、吃粉的人,人山人海。”
比很多长沙人年龄都大的粉店就要关店了,赶来吃最后一碗粉的人们,究竟是舍不得这碗粉,还是舍不得自己的青春?
规矩:先领票后吃粉,码子只有肉丝
李腾才今年60岁,去年刚从单位退休。他和爱人经营着这间玉林粉店:爱人凌晨三点起床,赶到店里烧水、熬汤,和店员一起准备放好调料的面碗。老李七八点来店里帮忙,门口往往已经排起长队。
上午10点半,粉店准时停止营业。老两口和店员一起清洗锅碗瓢盆、冲洗地板、收好板凳。午睡过后,老李开始准备配菜:大盆大盆的腊八豆、榨菜、炒青辣椒、酸菜......制作完成,用保鲜膜裹住这让人上瘾的香辣味道。这是老李留住食客的秘诀。
老李开玩笑说,玉林粉店是他们的“家族企业”。如果不了解玉林粉店的人,大多会以为老板是广西玉林人。“玉林米粉”是“玉林的米粉”。1983年,他的母亲罗银秀以女儿的名字“玉林”命名,开了粉店。“刚开店的时候,光头粉一毛三,肉丝粉两毛四。现在肉丝粉也只要9块钱,加个蛋11块。”店面20多平米,从前的店面更小,只有现在的一半大。左手边排队买粉票,右手边排队取粉,食客往往端着粉坐在店面外的板凳上,两腿抻开,筷子将配菜和米粉混在一起,米粉均匀地裹上汤汁,再和旁边的食客聊上几句。
老李告诉记者,来烈士公园晨练的市民、国防科大的师生,都是这里的常客。“每天要卖四五百碗,多的时候像国庆节,卖了907碗。”
开店几十年,直到关店,玉林粉店的老规矩始终没变:先领粉票再端粉,码子始终只有肉丝浇头。
见证:“从两碗饭变成三碗粉”的幸福
五年前,老李的母亲去世。老李吸一口烟,“老太太到太空旅游去了。”
他回忆,这些年除了面熟的食客,还有不少美食博主来自家粉店“打卡”。其中,一名叫阿福的视频博主让老李印象深刻。“今年上半年,一个老外拿着他那个摄像机到我们店里来吃粉。我发现他汉语说得特别好。”阿福让老李猜猜自己来自哪个国家,“我说英国?加拿大?猜了好几次,原来是德国人。”
老李帮阿福把粉端到小板凳上。阿福入乡随俗,坐在一位大爷身边开始吃起来。吃完后还不忘祝老李生意兴隆,“特别有礼貌嘞!”
还有一位国防科大的老师,也让老李念念不忘。几年前,老师因岗位调动去了北京,临行前提着保温桶到粉店里来找老李,“说要我给他装碗粉带到北京去吃,把我笑得。我说你带到武汉都可以,北京太远了!”
叮叮2004年出生。从小她便听母亲说,玉林粉店是她在长沙最爱的粉店。“粉煮得很好,码子也很好吃。跟我爸爸结婚后,怀着我,嘴馋,我爸爸经常骑着摩托车带她去。”叮叮回忆,自己出生后经常和父母亲一起去吃粉。“两碗粉就变成三碗粉啦!不过后来慢慢长大了,学业变重,很久没吃过了。很想念那个味道!”
谢幕:夫妻俩没睡过一天懒觉,有缘明年再见
听说今天是玉林粉店最后一天营业,许多食客都赶在今天早晨过来,想“吃今年玉林的最后一碗粉。”老李说今天上午可把他们累坏了,“人山人海,一上午也不晓得接了多少电话,都在问我店子还开不开。”
接近11时,玉林粉店终于招待好最后一名食客,开始清洗锅碗瓢盆。老李叫了拆卸空调的师傅和一辆货车,打算把店里的东西都清走。还有用的纸巾、塑料瓶,都留给了店员;电风扇、食用油,还有老李秘制的炒青椒配菜安静地放在后厨,用来交流的小窗口下面摆着诸如“长沙粉店必吃榜”之类的奖状。
老李不太懂这些,他说“电视台的人每年起码要来两次,还在我这里拍电视剧。有时候我觉得名气大了也不好,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把顾客看成上帝。”
老李说,这一片即将提质改造,建成两层的小楼,加上夫妻俩有些累了,正好休息休息。“我和我爱人真是,没睡过一天懒觉。但是店子我也还是想开,可能明年找个合适的地方!今年我打算去找我战友去玩一下。”
七八年前,玉林粉店的板凳还是蓝色的。中午12时许,老李坐在已经换成红色的板凳上,接到一个陌生细妹子打来的电话,“老板,现在还有粉吃吗?”老李笑笑。“对不起,现在没有了。我们尽量明年见!到时候电话联系咯!”
最后一个繁忙的上午结束了,老李的妻子用手机对着店门口给自己拍了一张纪念照。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图/摄影记者谢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