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摄像头怎么安装到墙上(摄像头引来的纠纷越来越多 家门口装的摄像头极易侵权)

来源:北京晚报

现在越来越流行在屋前屋后安装智能摄像头。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智能摄像机销量达到4881万台。安防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民的私宅,但也侵犯了邻居的个人隐私。小摄像头引发的邻里纠纷很多。

胡同里的摄像头终于要拆了。

经过法院的一审二审,困扰王先生一家的摄像头终于要拆了。2020年6月,通州的Xi先生在家后面安装了两个摄像头。他家屋后是一条小巷,也是邻居王先生一家唯一的通路。Xi先生安装的照相机可以拍摄整个胡同。王先生认为先生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遂起诉至法院,要求拆除摄像头和线路,同时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本案中,先生安装的摄像头虽未直接拍摄到王先生家的大门及庭院,但拍摄范围包括王家门口在内的整个胡同。胡同是王家和另一个邻居共有的。Xi因侵犯邻居隐私被判拆除相关摄像头和线路。

“相对于公空房,使用这条胡同的人更具体。王家或其亲友进出胡同的信息可能会被Xi先生作为个人信息记录和保留。为个人利益,先生未征得王先生同意,记录、留存王先生个人信息缺乏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的依据,其行为构成侵权。”三中院民一庭法官孙静在介绍案情时表示,“我院已经明确,只有特定人群才能通过胡同,未经记录信息者同意,安装私人摄像头记录他人信息,构成侵权。”

及时维权

10起案件中有9起被认定侵权,应予以撤销。

监控摄像头怎么安装

王先生与邻居先生因安装摄像头引发的纠纷并非个例。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了2021年1月民法典实施以来,北京市因安装摄像头引发的10起邻里纠纷案件。相关判决书显示,北京地区此类案件多发生在农村,当事人均希望法院判令邻居拆除摄像头,理由是邻居的摄像头可以拍摄自己的生活区域,侵犯隐私权,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往往通过实地查看来判断涉案摄像装置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但仅在一个案例中,法院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涉案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并未拍摄到邻居的隐私,故当事人要求拆除邻居摄像头的请求未得到法院支持。在其他案件中,法院在判决中认为,涉案摄像头确实侵犯了邻居的隐私权。

需要注意的是,与上述案件中王先生遇到的情况类似,在很多案件中,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往往会提出希望法院判给邻居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但原告通常无法提供相关证据。由于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这种请求通常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是啊,每天拍我,上传到云端。

“可视门禁”、“智能猫眼”、“电子门铃”...除了摄像头,具有运动检测等功能的智能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安装在入户门上,可以实时监控屋外区域。记者走访朝阳区一家销售电子门铃的品牌专营店时,工作人员介绍,电子门铃产品将门铃和显示器合二为一,无需打孔,可直接粘贴在门上,并具有“运动检测”功能——当画面中有人走过时,智能门铃可以开始录音并保存。记者注意到,两三百元的智能猫眼、电子门铃,基本都有广角、夜视、运动检测等功能。

除了被监控带来的紧张和不快,记者注意到,很多原告在起诉时都表示担心隐私泄露,因为现在的摄像头往往都有“云存储”的功能。

在北京的一个案例中,刘深家的门是直角的。因为防盗门没有猫眼,2018年底,沈先生在家里安装了一个智能门铃,但是邻居刘先生发现,这个智能门铃有“运动检测”的功能,当人经过时,它就开始记录并存储。据刘先生介绍,智能门铃拍下了他一家人在屋内屋外、楼道里的长时间连续活动画面,并上传到云端。“智能门铃长时间持续监控并上传拍摄结果到云端,我和家人已经失去了选择和曝光自己信息的权利。”刘先生告诉法庭。

二审法院认为,摄像头记录了刘先生一家的出行规律和人员流动,影响了刘先生一家的正常生活,最终判决沈先生拆除智能门铃。

及时维权

转角度建围栏,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隐私。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法院的判决中,除了直接要求当事人拆除摄像头,有时还会责令当事人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以保护邻居的隐私。

在一个案例中,法院判决当事人“固定摄像头,使其不能上下或水平旋转,以保证邻居的日常活动不能进入摄像头的可视范围”。在顺义的一起案件中,原告除了要求拆除摄像头,还要求被告建墙遮挡视线,最终得到了法官的支持。

密云某被告被法院判决调转其家中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拍摄范围不应包括原告院内、院门及大门前六米。本案中,2020年11月,被告人在屋外及南院墙上安装摄像头,分别对准邻居陈家院门口及东厢房东墙。经法院实地调查,被告家门外的摄像头对原告家门口进行了拍摄,导致原告一家及来访者的日常生活记录完整,侵犯了原告陈家的隐私权。因此,法院要求调转摄像头。至于南院墙上的摄像头,法院认为其拍摄的是陈家东厢房的东山墙和贾珠自己的工棚,因此不构成侵犯隐私,未决定拆除该摄像头。

观点的对立

如何平衡安全和隐私?

去年年底,独居的黄小姐也在网上买了一个300多元的电子门铃,安装在入户门上。安装了带摄像头的电子门铃后,黄灿小姐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查看屋外的动静。“我一个人的时候更有安全感。”然而,门铃安装后不到一个月,对面邻居就通过物业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委婉地希望黄小姐能拆掉门铃。“邻居认为门铃的摄像头可以拍到他们家的入户门,他们的隐私可能会在网上泄露。怕影响邻里,只好把门铃拆了。”对此,黄小姐虽然有些无奈,但也表示能理解。

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或者智能猫眼会征求邻居的意见吗?很多市民认为,安装此类产品最好征得邻居同意。

“无论安装摄像头还是智能门铃,都要先告诉邻居同意不同意。如果邻居反对,就不要装了。”梁女士告诉记者,“对于独居的人来说,这种产品确实能增加一定的安全感,但也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

“如果邻居安装这个产品,也许我会买一个安装,这样大家就扯平了。”王先生说。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面子,默许了邻居安装摄像头。陈女士的邻居在入户门上安装了电子门铃,摄像头正对着她要进出的过道。陈女士坦言,在进出大门的时候才知道有摄像头,会让她觉得有点不舒服。但出于礼貌,她没有主动给邻居提意见。“这似乎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如果邻居提前征求意见,很难直接拒绝。”

法律快车

相机引发纠纷。注意这些新规则

《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刺探、侵犯、揭露、公开等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同时,文章还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安静的私人生活和私人空房间、私人活动以及他人不想知道的私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第1034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第二十六条也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做出了规定。

“虽然我国法律没有禁止公民在生活环境周围安装摄像头,但并不意味着公民可以为所欲为。在实践中,私自安装摄像头容易导致隐私侵犯和个人信息侵权风险。”市三中院民一庭法官孙静表示,在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的背景下,法院决定拆除相关案件中的涉案摄像头和线路,体现了人民法院在保护公民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也使民法典对人民权益的保护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行之有效。

法官还提醒,如果确实需要安装摄像头,且拍摄范围超出自己的区域,应征求邻居的同意,避免影响邻里关系,避免侵权风险。此外,公民个人也要增强隐私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如果发现侵权,他们可以先和肇事者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及时保留相关证据,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本报记者许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