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粗鄙文化与我们的选择
作者 | 张脑湿
毫无营养的鸡汤泛滥,低俗的网络歌曲蹿红,充满了“粗口”和“脏话”的搞笑节目受到热捧,无聊段子满天飞,哗众取宠愚惑大众的10W+图文大行其道,烂俗的娱乐新闻常居头条,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爆发式增长……
这是这个时代文化生活粗鄙化的显著特征,它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里我想单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
2008年以后,智能手机开始向普通人群大规模普及,同时移动3G网络出现,手机由一个通讯工具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2014年到2015年,移动4G网络几乎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了主流。几年前手机上网还只是高端商务人士的奢侈专享,现在已经成为人人在用的必需品。网速由2G提升到3G再发展到4G,移动设备上展现和传播的主流内容也由原来的文本信息变成更加丰富的图文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现在更是可以满足高速上传下载和在线直播。手机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移动计算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身体的延展,是每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信息接收和传播器官。
移动互联网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较为彻底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文化产业,尤其改变了媒体。
相较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刊物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贴吧、QQ空间、论坛、社区、知乎、豆瓣、视频网站、门户网站等被称作新媒体,它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互联网传播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速度快;二是覆盖广;三是门槛低。这是新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的基础。
新媒体是个革命性的东西,它的出现一下子消除了“媒体的门槛”,以前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东西的,现在阿猫阿狗都可以随便发表,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就可以。
以前没有互联网这东西,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是平静的,多少年没有大的变化,媒体是一个很正式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资质才能建立,也要接受监管和审查,发表和出版等都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序和审查机制,整体上处于一种拔高大众文化水平的姿态,这也正是他们的立足之本。而由于现在这种“媒体的门槛”的消除,并无什么水平的人或者组织也能成为媒体,受限于智商和专业能力,他们本身就难以生产出什么高级的东西,而且新媒体和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大多是迎合,甚至乐于搞些粗制滥造下三滥的东西,这是迎合,也是引导,罪大恶极。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浮躁,人们的闲暇时间碎片化,地铁上、马桶上阅读和上网的时间多了,安安静静地在平静的周日下午看书和思考的时间少了。普罗大众的文化层次其实是很低的,同时因为怠于思考,他们对未知事物也缺乏判断,他们更多地活在跟自己一样的群体之中,这个群体就是被粗鄙文化感染的群体。人一旦融入群体,为了获得那种“认同感”就容易失去理智,变成情绪的奴隶,这类毫无营养又能让人宣泄情绪轻松幽默搞笑无聊的东西正好迎合了当下被恶意引导而跑偏了的“佛系”,“道系”心理,更能让他们获得“快感”,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有深度的东西渐渐变成了少数人的坚持,时代的变坏,就是从社会开始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追求流量是媒体的商业属性,在自由的低门槛低成本的互联网浪潮里,在这种相互促进的引力驱动下,粗鄙文化的爆发式增长在所难免。
以上,或许显得很愤愤,但也不必悲观,虽然太多没有操守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在这个时代获得了成功,无数带着屁味的男神女神和大师的大作大行其道,垃圾充斥着大荧幕,也占领了手中的小屏幕,但优秀的内容尽管含量在降低,但绝对数量依然不少。互联网传播只是途径,就像水渠,内容才是核心,就像水,水渠宽了流量大了,不知名的臭水也能混入其中夹裹着流向大海,但总有几股清流润物细无声,“门前几条臭水沟,不废江河万古流”。浮躁的时代,即使不需要在精神的世界里走得多深远,至少也需要一个赖以稳住自己的锚,让我们不随风摇摆,不随波逐流。
这个锚,一定不在那些泛滥的粗鄙文化里。
感谢作者的投稿,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