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及其作用(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

作者:龚维斌,教育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

立党、执政为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使命决定的。早在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都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独立运动,都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之中。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把党组织作为实现革命理想的工具。无数革命先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头颅和鲜血,为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党的一个重要纲领写道:“革命军队必须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他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1925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解放中华民族,实现人民的统治,使人民在经济上幸福。”1944年,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队伍完全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次被确定为党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起义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断告诫全党同志,要关心人民疾苦,防止党脱离人民、背叛人民,把造福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后来,我们党强调党员干部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公仆。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有人说,“当工人阶级自觉地把人民当作完成历史上特定任务的工具时,并不是人民群众把他们当作特定时期自己的政党。”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党的性质和内涵,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胡锦涛同志倡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他指出,“以人为本”为人民掌权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基础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初,他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记本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使全党同志牢记和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人民第一是团结带领群众的行动指南

党的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取决于能否团结群众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善人们的福祉。也就是说,我们党应该以坚持人民至上为行动指南,来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毛泽东同志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放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位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于党和人民的关系,他有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把它比作鱼和水的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等等,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或担任什么职务,他们都是“人民的公仆”。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华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人培育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立、富裕到强大的飞跃。这是中国人民的奋斗!他激动地说:“人民是天,人民是地。”。如果我们忘记了人,离开了人,我们就会变成被动的水,没有根的树,一事无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是人心。“他夜以继日地为人民服务,本着“我将没有自我,不辜负人民”的精神,把人民放在他心中的最高位置。”

团结和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汲取力量。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停留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期间,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铁墙是什么?是人民群众,是千百万真诚支持革命的人民。”我们要向人民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华腾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大众观点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这几十年的奋斗,就是用坚定的信念团结人民,为人民谋利益。“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基层的探索和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承认:“农村联产承包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农村改革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在基层创造的。我们用它们来处理和改进它们,作为全国的指导。"***坚持我们最初的愿望、记住使命。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为什么以及依靠谁的问题。以民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同舟共济,心连心,不仅是党的本心,也是党的毅力。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定、做事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群众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正解民忧、解民怨、暖民心,使人民群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安全、更可持续。"

向人民征求结果,工作结果由人民评价。马华腾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谈到“资本”和“社会”问题时,他说:“判断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他把三个“利益”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政水平有最终决定权,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工作的最高仲裁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解放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抓住一切机会为人民的权利而斗争。经过28年的血腥斗争,我们党领导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新制度,为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制度确立的价值原则,这些制度已成为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保障。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实践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转型发展,再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的价值支撑。

努力建立真正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积极探索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独立建设和管理国家,过上更好的生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新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独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的建立,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政治功能逐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人民民主的重大概念。中国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与结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人民民主与民族愿望的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

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各项建设,特别是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促进了全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自1953年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农业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1978年以后,党中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顺应人民的意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该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显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99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发展观,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开发,发展与安全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旅程。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从那时起,中共中央把切实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部署和部署。

为人民服务的领导体制。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了人民的,首先是为了工农兵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方面用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教育人民,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文艺作品反映先进人物的事迹。因此,必须以战斗精神鼓舞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变异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为全党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强的思想道德基础。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艺工作者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达的主体,实践着为人民群众表达感情、表达感情的要求。政府应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项目。

我们将继续探索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苏区延安在部分执政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保障民生的社会建设,如劳动人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首先,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1949年,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2020年的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时为95.2%毛入学率2020年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54.4%。二是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中国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地区成功地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中心,将健康纳入各项政策,树立大健康、大健康的理念。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卫生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2022年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3岁。中国的主要健康指标好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区域整体贫困的消除创造了绝对贫困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已经动员了一切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有针对性的扶贫、到2020年,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第四,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重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的有益经验,成功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中国特色鲜明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

坚持人民至上,是赢得新时期各项事业的法宝

根据美国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的两次民意调查结果,中国人民对中国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分别为95%和98%。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是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党的百年奋斗的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基础在于人民,人民的血在于人民,其力量在于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伟大基础。

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党就能带领人民再创辉煌。***幸福和安全。

实现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扶贫过渡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严格执行“不负责、不政策、不帮助、不监督”的要求,建立、完善、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体系扶贫结果长期机制。各地对易返贫人员进行定期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应对机制,及时将其纳入扶贫政策范围。千方百计促进低收入者就业。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大规模搬迁安置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强以工代农、以城带村。一方面,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动形成工农相互促进、城乡互补、社会和谐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民生关乎民意,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卫生、住房、养老、育儿优惠待遇和安置、继续做好残疾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使青年教育、学习教育、劳动收入、医疗、养老、住房、扶弱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有利于更充分、更优质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支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重点帮助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其他困难人员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初始分布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坚持一切有保障的原则,按照走底线的要求,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编织密集网络,建立机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有效的社会治理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新时期社会治理的重点要下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安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增强文化惠民的能力。新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文化建设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软实力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坚持文化惠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一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公民文明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机制,加强传播和促进中华文化交流互鉴,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第三,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在整个过程中发展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是一种新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造性发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全过程的优势,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保证人民民主的实效。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全面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体的制度、机制和程序,构建完整的人民民主全过程运行和运行体系,充分体现民主制度的功能、优势和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进行民主实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素质和民主能力,更好地发挥民主主体作用。

专栏编辑:顾万全、张武文本编辑:方颖

资料来源:作者:人民论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