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阿里巴巴找真货保健品(阿里健康收购小鹿中医 看医疗机构竞争底层逻辑的进化)

2021年8月18日,开放平台透露,阿里健康正在完成对卢晓中医的收购,其核心业务将并入“医鹿”(由阿里健康App更名而来),定位为一站式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我们先梳理一下阿里健康的前世,为我们了解一下阿里健康收购小鹿中药的依据是什么。

2012年阿里成立的天猫医药馆,走上了医药保健品的电商之路。

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联手云峰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布局。

经过近10年的布局,阿里健康重新梳理了定位和战略,称“以家庭医疗健康管理者为核心用户,建立一个有好药、名医、有保障、可靠的普惠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整合内部夸克、医鹿、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的入口和资源;对外投资和收购,包括对零氪科技的战略投资,以及对卢晓中药的收购。

卢晓中医成立于2015年,是集医生患者管理、远程诊断、送药上门于一体的全流程互联网络中医诊疗服务平台。覆盖40多个中医科,超过6万名医生入驻,服务患者超过740万人。同时与康美药业、同仁堂、顺丰在中药配送物流方面进行合作,确保药材及时送达。

与卢晓一光同类型的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平台还有中医快问、中医快问、甘草医生等。客观来说,目前市面上的几家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平台,基本都处于亏损或者不盈利的状态,运营异常艰难。如果融资不到或者被收购,接下来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此时阿里收购卢晓中医对卢晓中医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但对于阿里来说,选择卢晓中医作为收购对象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在加大。这个时候进入中医领域,政治上是正确的,符合潮流的。阿里需要这个支撑点。

第二,从数据层面来看,卢晓一光在2018年与支付宝合作,打通了线上支付环节。2020年5月,卢晓一光宣布与阿里健康达成战略合作,入驻支付宝小程序,全面承接支付宝用户的中医诊断咨询服务。所以阿里健康对卢晓中医的运营数据和承接能力是比较清楚的。

第三,从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层面来看,小鹿易光和阿里健康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卢晓中医创始人张阔,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心评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863重大项目总经理。

卢晓中药首席执行官刘心悦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曾就职于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辉瑞,后担任好医生在线副总裁。

亿光投资方包括晨兴资本、复兴郝彤、创新工场、五元资本、红点科技、IDG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

以上三个方面可能是阿里健康收购卢晓中医的基本依据,但不是阿里健康进入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领域的关键原因,或者说底层逻辑。

是什么促使阿里健康在此时切入互联网中医诊疗健康服务领域?

核心是医疗健康市场的整个竞争逻辑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医疗健康服务市场的流量入口发生了变化

之前大家都生病了,甚至病得很重,就去医院或者门诊看病治疗。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纯粹是诊疗关系。确诊前后,都是陌生人。医疗机构是“商人”,对病人的态度就是你爱不爱。

2016年10月25日发布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预防治疗和健康预防已经成为健康中国的核心战略。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立医院也面临着病人不足的困境,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扩大和增长。结果大家到处抢客户资源,线上,线下,机构,医生。

怎样在阿里巴巴找真货

越来越大的前期治疗需求必然导致整个医疗健康领域消费路径的改变,对客户资源的争夺必将导致引流工作的前移和渠道的多元化。诊疗服务作为需求的末端,如果停留在“疗效口碑”这种单一、滞后、被动的引流模式,将会被淘汰。

所以作为医疗机构,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提前卡位,抢占健康市场的流量入口。

提前抢占和阻止健康流量入口主要有三种方式:

1。打造医生IP争夺流量

据今日头条内容生态总经理洪炜先生介绍,2019年,今日头条健康账号数量达到6.3万,分别是2018年和2015年的1.3倍和15.3倍。2019年,今日头条平台健康资讯阅读量达到540亿,“医生”以55.5亿的阅读量成为今日头条健康领域最热门的热词和群体。

截至目前,有多少医生入驻了今日头条、Tik Tok、汽车快消、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来打造IP,而且目前没有具体数据。

以我三年多医生IP运营的经验和观察,今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一二线城市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基本都在涌向各大新媒体平台,通过输出健康科普内容打造个人IP,拥有超强的引流和变现能力。比如像邱医生说的,医生帮你减肥,章子颖医生,钱白菜,陈勇,老唐育儿等。,通过个人IP的成功运营,他们的年收入至少是在医院收入的几倍甚至上百倍。

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生来说,引流层面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因为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如Tik Tok、Aauto Quicker、今日头条等,基本都不会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专业认证,所以无法输出健康科普内容和医疗案例,缺乏专业的团队运营。如果医生不重视,路会越走越难。

2。运营商IP争夺流量

目前线下医疗机构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机构IP很少,更多的是互联网医疗机构,如丁香医生、快问快医、寻医问药、平安好医生、好医生在线、微医等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增加了线上科普栏目,以各种方式为用户提供健康资讯,打造机构IP。

腾讯医典深度参与垂直医疗领域的专业科普建设,与超过5000名专业医生建立合作,覆盖10000种疾病,覆盖85%以上的常见病,建立覆盖肿瘤等慢性病单病种诊疗全流程的知识图谱,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百度在健康科普板块布局了“百度健康医疗码、百度健康百位、百度医疗权威搜索”三驾马车,投入医生持续深化医生科普内容创作,推出“医疗+”计划,提供十亿现金补贴,重点扶持千名专业医生和十大金牌MCN机构,打造权威医学科普行业标杆。

字节跳动斥资5亿元收购名医百科医学科普平台,升级为小河医典,拥有32000多条健康科普词条。

阿里成立了“医鹿”,在互联网上进行疾病医学的科普,不仅解决了用户的在线咨询需求,还能让需要求医问药的用户在医鹿上“一搜就有结果,一目了然”,让医疗内容严谨易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便捷的在线医疗健康服务。

数据显示,2019年,每天约有3500万人浏览今日头条上的健康内容,比2018年增长60.7%,是2015年的近11.5倍。同时,健康内容的收藏量超过7.2亿,比2018年增长50%;点赞数突破3.2亿,增速最快达461%;评论数达到8600万,同比增长139%。可见,公众对健康科普的需求非常强烈。

从上面可以看出,为医生和医疗机构打造IP,输出优质科普内容,已经成为医生和机构的必经赛道,也是打造线上引流触点的基础,谁也输不起。

IP就是内容,内容就是流量。IP、内容、流量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而阿里健康收购卢晓中医,相当于直接拥有6万多名中医医生,有可能创造6万多个IP。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线下民营医疗机构还停留在“医生如果打造医生IP,可能会跑路”的矛盾认知中,而没有从3-5年合作共赢、长期机构品牌建设、产品运营推广的角度思考打造医生IP的重要性,这将对后续机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3。保健品引流

阿里和京东健康基于自身平台流量,精准切入医药保健品电商市场实现盈利,但缺乏为平台用户提供全方位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

随着医疗健康市场的深入发展,势必进入“技术(医生)+产品+服务”构成的生态闭环竞争的高度。

一个没有医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不叫医疗卫生市场;不向健康产品使用者提供核心医疗健康价值服务的医疗机构是不可持续的;没有保健品的医疗机构没有竞争优势,甚至生存困难,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

阿里保健品电商平台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客户资源,需要医生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医疗健康产品的持续销售和平台对客户的粘性,提高满意度,减少客户流失。

可以预见,我们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将逐步采用“用户平时消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频率、价格和金额”作为用户分层模型,为不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健康产品和诊疗服务的双向导流,实现用户和医疗机构的价值最大化。

二、线上轻咨询和轻咨询争夺流量

阿里健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表示:“互联网上的求医问药量非常大。咨询只是解决求医问药需求的手段之一,还有搜索、社区讨论等其他手段。”

以往从手术医生向客户IP转化的情况来看,10个客户中有6个直接选择在线问诊,而非机构面对面问诊。

经过近10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教育,年轻人“健康在互联网+”的意识大大增强,也形成了互联网咨询的习惯,这必将导致未来医疗咨询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化。

张强医生说:“如果医生团队深度参与在线问诊,认真研究在线诊疗的新技能,设计基于互联网医疗场景的新流程,那么先找到互联网医院的场景在未来不会太远。”【/s2/】进一步强调张强医生集团“要建立互联网诊疗,从碎片化服务到专属定制化服务,从无标准到全程质控。高质量的在线诊疗服务将改变中国互联网医院的现状。”

当你的医生第一次在网上沟通客户的健康需求,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时,试想一下,这个客户找到陌生医生或医疗机构的可能性有多大!

相比其他互联网医疗机构,阿里健康更了解购买健康产品进行在线医疗健康咨询和问诊的消费者的需求和增长趋势。相比西医,中医在在线轻问诊、轻问诊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实现“产品与诊疗”的双向实现。

接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其他几家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平台存活下来,并且走对方向,被收购或整合的可能性将达到70%以上。

三。私有领域运营,实现客户维护和裂变

当我们通过健康科普、健康产品、线上轻咨询、咨询成功实现提前卡位、转化入口和流量后,下一步就是通过私人社区的运营维护来维护与客户的关系,通过为客户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活动来实现裂变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诊疗并不适合私人社区运营。因为诊疗评价的金标准是“疗效”,客户是否满意基本上是由“疗效”决定的,如果没有疗效或者疗效一般,客户只能给你差评。

我们将诊断和治疗客户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患者群体。小组里的每个客户都可能是一个雷。只要有一个病人说治疗无效且昂贵,整个群体就毁了。

但如果健康需求不同,客户本身身体没有太大问题,更适合建立社群,做各种推广活动,进行维护和裂变。

再加上正版医生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满意度自然更好。竞争的整体维度比单一的诊疗行为或保健品销售行为高两个档次。

如今,除了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竞争,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疗效口碑”之争,转变为以“流量”为核心,以“技术(医生)+产品+服务”为支撑点的多维度竞争格局。[/s2/]

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多维度的、更高层次的医疗健康竞争格局,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来说,无疑是一场二万五千里的长途奔袭,需要翻越草原、雪山、险滩、险流,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污污污男人
    污污污男人
    发布于:2022-04-27 10:55:48 回复TA
    二线城市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基本都在涌向各大新媒体平台,通过输出健康科普内容打造个人IP,拥有超强的引流和变现能力。比如像邱医生说的,医生帮你减肥,章子颖医生,钱白菜,陈勇,老唐育儿等。,通过个人IP的成功运营,他们的年收入至少是在医院收入的几倍甚至上百倍。对于民
  1. 茅武楠冰
    茅武楠冰
    发布于:2022-04-27 01:49:23 回复TA
    婚姻就像拾贝壳,不要捡最大最漂亮的,要捡自我喜欢最适合的,并且,捡到了就不要再去海滩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