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12.41亿。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庞大,微信的使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些黑灰产业也随着微信的使用悄然蔓延,微信解堵产业链就是其中之一。
帮别人解锁微信账号违法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定罪标准是什么?如何正确规范我们的网络行为?日前,记者对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采访,邀请检察官和相关专家揭秘那些非法解封微信账号的事情。
高和张是一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们成立了一个“超级工作室”,帮助别人解锁微信账号。在明知他人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情况下,多次为诈骗嫌疑人解锁微信账号提供帮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工作室陆续解封微信账号3315个,其中300多个账号涉及诈骗案件,已立案的12起诈骗案件受害人被骗金额共计96万余元。2020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判处被告人高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微信协助目前是一个高佣金项目。如果帮忙解锁一个账号,可以拿到35元到50元的提成。如果有人的微信号有价值,会以几百元的价格请他们帮忙解锁。而且微信辅助也很简单,跟着操作,进入辅助验证就行了。”上城区(江干区现已改为上城区)检察院第一检察处副处长潘莹莹介绍。
大学生为什么要解锁兼职微信?潘莹莹说,“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犯罪,成本低,回报高,容易传播和模仿。大学生本身就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等问题,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潘莹莹同时表示,“与提供上网、通讯技术、支付结算等协助不同,微信号屏蔽往往涉嫌违规、违法或犯罪,因此解除微信账号的屏蔽是违法的。”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青树表示,帮助他人明知他人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而提供帮助,主观上是积极的态度,构成直接故意犯罪;帮助人明知他人可能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提供帮助,主观上持放任态度,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特别是帮助解封微信号的职业行为,主观上具有恶性,行为造成的后果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
如何有效防控这类网络犯罪,铁道警察学院治安管理系副教授沈建议,建立跨部门、多主体的网络犯罪司法协作机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工信部门、教育部门、宣传部门等都要发挥各自作用,提高部门间执法监管的协调性,形成防控网络犯罪的合力。“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技术措施,屏蔽涉嫌欺诈的兼职招聘信息,有效防止此类信息的传播。对网络犯罪的常见类型、作案手法、动态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重点加强对金融机构、网购平台等网络犯罪易发多发领域的监控,让大学生增强防范网络犯罪的意识和能力。”
浙江省检察院第四检察处处长王夏芳建议,检察机关要充分利用“批捕起诉一体化”办案机制优势,提前介入,对重大复杂、利益相关的网络犯罪案件,引导侦查取证,解决案件管辖、打击范围等问题。与相关部门建立相关合作机制,利用常设联络平台,积极推动信用惩戒、行政处罚和刑事打击的有效衔接;用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加强监管。
来源:司法网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