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刚出现的时候,我们以分享的态度,在这里自由记录生活。但是,当关心的事情多了,朋友圈就成了经营的地方。心态在逐渐改变,我们也在逐渐失去朋友圈的自由。
在朋友圈里,从随心所欲到纠结谨慎再到自我解放的过程,或许在朋友圈的设定里就能体现出来。
01“我的朋友圈中有些人是可见的”
唐唐是一个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照片的同学。
她不追求画面完美的构图,和谐的色调,有趣的场景。因为在她的朋友圈里,每张图片只代表一个故事。她只是想用分享的态度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唐唐因为课程原因,加了老师的微信。而她的老师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师,对此她有自己的见解。
当唐唐知道这件事时,他心里有点害怕,觉得自己是在班门弄斧。所以每次发图之前,她都会考虑到自己拍的照片的方方面面,这样发朋友圈的时候才会交作业。
唐唐不太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她决定群发朋友。
如果在发朋友圈之前就要想好要屏蔽谁,你会不自觉地迈出失去朋友圈自由的第一步。
02“我的朋友圈只有三天可见”[S2/]
小伙伴的频率很高。她以朋友圈为日记,习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她每次重温朋友圈,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罗晓总是沉浸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当她环顾四周,想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的时候,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有交友的习惯。所以罗晓的心态发生了一点变化。
“我每天发朋友圈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说我是不是太招摇了?”“我发朋友圈这么频繁,大家会不会像讨厌广告一样讨厌我的朋友圈?”
这些想法出现后,当罗晓再次浏览他的朋友圈时,他不想浏览他的回忆录。她觉得自己的发帖在别人眼里好像不是分享,而是打扰。于是她把朋友圈设置成只有三天可见。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罗晓所想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录生活的方式。罗晓因为别人而改变了自己。当你在朋友圈设置可见天数的时候,其实是在限制你在朋友圈的自由。
03“我把朋友圈关了”[/s2/]
一天,翁瑞迪收到了一条来自朋友圈的消息。他以为他的朋友圈被赞了。打开后发现同学都在赞别人的朋友圈,我的朋友圈也紧随其后,但是没有收到赞。
这只是一件小事。然而,连续几天,翁瑞迪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开始在意:为什么我们俩同时发了朋友圈,我却没有收到赞?我是不是很没有魅力?
每次发朋友圈,翁瑞迪都会陷入这样的漩涡。以至于他在发朋友圈之前,会思考别人会不会喜欢他发的内容,这其实已经束缚了他朋友圈的自由。
他告诉自己没必要在意,但他做不到。所以翁瑞迪选择关闭朋友圈。他不想再被朋友圈束缚了。
关闭朋友圈后,翁瑞迪觉得特别轻松,因为没看到也不会在意;关闭朋友圈后,他彻底失去了朋友圈的自由,但也让他很快解脱了自己。本想要真正的解脱,只能努力改变对朋友圈的态度。
本来发朋友圈只是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分享自己生活的行为。但有时候,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论和看法,原本不经意的东西变得僵硬,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朋友圈的自由。
如果你在朋友圈多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你会发现朋友圈还是一个很清爽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朋友圈多享受自己,我们就会重新获得朋友圈的自由。
来源:青小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