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身边的朋友都不爱发朋友圈。
有时候会突然想起一个很久没联系的人,
想了解一下TA的近况,
打开TA的朋友圈,
只得到一句“只看三天”。
三天后回来,
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为什么在朋友圈里会“自闭”?
越来越多?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
人类生来就是为了分享。
为满足这一需求而产生的社交媒体,
这种影响力在过去十年里达到了顶峰。
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有自己的角落,
将你的情绪和记忆分类,
或者全部扔进去。
QQ空房间,朋友圈,微博,豆瓣...
这里曾经是人们展示生活和思想的舞台。
它是“互联网上的家”,
我们帮助这些真实的感觉保持良好状态。
最喜欢的明星退役了,
当然,上发条,
怀念一起逝去的流年-
这里存放了一些聚散离合器,
和一些想法-
天知道我们花了多大力气打扮QQ空-
隐藏着各种女生的心事——
当我年轻的时候,
很少有人不是老友记爱好者。
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一切都值得分享,
幼稚,中学和热血的真实,
现在看起来“可耻”,
但是打开它还是会给你带来快乐。
长大一点,进入职场,
工作逐渐占据了生活,
兴奋的门槛越来越高,
没有时间,
朋友圈没什么值得分享的。
如果非要送,送什么?
自拍?
一张被生活打败的脸,
美颜10级遮不住法令纹和黑眼圈,
发出去,没人喜欢,
也许你会喜欢说别人的diss。
孙的心情?
算了吧,
成熟意味着不再展示自己,学会隐藏自己。
朋友圈是我们在社会上的第二张脸。
张口就任性宣泄太幼稚了,
成熟的标志,
就是停止自由直播自己,
学会管理自己的社交形象。
分享观点?
自古以来,网络就很复杂,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容纳在好友列表中,
交流变得越来越复杂,
每个朋友圈都偷偷标了酒吧的价格。
更可怕的是,
互联网有记忆。
网络家园是一个公共平台,
不管是谁,
可以轻易窥探我们的过去,
无意中,
某个动态会变成大规模的社会死亡场景。
感人但隐约可见的千年“时尚”造型-
一些想穿越回来“了结”自己的硬核言论——
所以,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做了一些分组,
降低了更新频率,
后来,它仅仅在三天内变得可见。
后来,
没有朋友圈,
没有风险。
网络家园是情感宣泄的最后窗口,
一旦关闭,
很多事情只能默默沉入心底。
所以偶尔我会嫉妒,
那些可以自由分享生活的人,
有些人充满了交谈的欲望。
当我们的真实感受不再在这些社交媒体上登记时,
它们似乎变成了纯粹的信息交流渠道,
复杂的信息,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人失去新鲜感。
再也无法集中精神,
我们从积极的分享、互动,
变成程式化的“日常阅读”,
并开始意识到,
孤独可能是生活的常态,
我们在网上发布的一切,
也许只是孤独的回声。
害怕被评判,
怕打扰别人,
害怕社交媒体上的个人隐私
过度披露带来的风险正在增加,
但是获得的情感价值越来越少。
担心太多,
让今天的朋友圈,
去一个什么都不对的地方。
当“只看三天”和群堵都救不了年轻人的时候,
年轻人终于失去了畅所欲言的勇气,
活成一个无聊的成年人。
然而,偶尔我会回到塞伯坦的家乡,
发一两张照片和表情,
深度分享一篇好文章,
向熟人证明他还活着,
也是成年人的一种体面。
告诉我,你多久没发朋友圈了?
[/s2/]辛丑年十月初三
2021-11-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