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男性人口比上年减少46万人,女性人口比上年增加94万人。有媒体梳理历史数据后发现,2021年是近60年来(自1962年以来)中国男性人口首次减少的一年。
中国男性人口第一次在减少,受出生人口指数变化和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下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年内出生人口数与活产人口数之比)为111.3,比2010年下降6.8。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意味着2021年中国男性新生儿数量将减少。另一方面,2021年死亡率较2020年上升0.11‰,死亡人数绝对值波动16.5万。
相反,中国女性人口持续增长,女性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7.37岁提高到2020年的80.88岁,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岁。另一个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7.9岁。可见,我国男性的预期寿命比女性短。
染色体结构、激素分泌等生物条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此外,中国女性在生活习惯上比男性更健康。目前,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80%,吸烟和饮酒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重要诱发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女性吸烟率为2.4%,男性高达52.9%,各年龄段女性饮酒率明显低于男性。同时,冒险的行动特征、自我约束和克制的情绪表达、重体力行业的劳动负担等诸多因素,共同加剧了男性面临的复杂健康风险。
出生性别比持续下降是性别结构平衡的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如“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的弱化,以及当前“买房筑巢引凤”婚姻的内在压力,增加了养男孩的成本。另一方面得益于社会进步,促进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各类高等教育领域,女生比例已经超过男生,在一些工科专业,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距继续缩小。女性就业渠道和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女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例超过40%。非医学胎儿性别鉴定等“两害”现象持续减少。种种因素使得“男女平等”、“男女生一样好”的观念深入人心。
男性人口在过去60年中首次减少。会不会是未来优化适婚人口比例的重要转折点?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从年龄分布来看,随着男女预期寿命差距的扩大,女性人口比例的增加将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人群,而不是年轻人。从地区分布来看,虽然2021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已降至104.88,但我国部分省份仍存在性别比明显偏高的失衡问题。从城乡分布来看,中国31个省份的农村人口性别比大于100,而很多大城市的适婚群体呈“女多男少”的趋势,导致农村大龄男性结婚难等“婚姻挤压”现象。对于未来适婚育龄人群的匹配,上述问题仍是不确定因素,需要政策合理引导。
社会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特别是移风易俗,加快农村婚俗改革试点,治理部分地区“天价彩礼”等传统习俗带来的婚姻攀比链。
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到了适婚年龄,因为担心父母和子女的照顾任务、家庭生活和职场压力的冲突,选择了晚婚或不婚。为解决“一老一少”护理问题,可从建立“广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入手,进一步提高养老、托幼服务补贴水平,结合先行发达地区试点经验,探索推进育儿假。我们应该突破“成员式”家庭政策模式的局限。将家庭补贴与税收优惠、家庭保护、社区服务等结合起来。,完善多类型、多元化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帮助适婚群体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是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
昌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