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环球网赴七台河特派记者王琦]随着范可欣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接力中夺冠,这座小城七台河迎来了第四个奥运冠军。2月15日的小雪中,七台河状元桥空被绚烂的烟花点燃。
截至目前,中国在历届冬奥会上获得的22枚金牌中,有7枚与七台河有关。范可欣的前辈杨洋、王蒙、孙都是从七台河走向世界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外媒,开始对奥运冠军王蒙多次提及的七台河感兴趣,对范可欣夺冠后的担忧。
七台河曾被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现在七台河早已将城市名片从“煤球黑”更新为“冰雪白”:状元亭、状元桥、杨洋街成为地标;主干道两侧装饰着速滑雕像和运动员滑冰形象的路灯;就连七台河的高铁站也是冰刀形状。
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冠军馆外景。摄影:王琦
一个冰雪覆盖的城市成为“冬奥冠军之乡”,似乎很“自然”。东北城市那么多,为什么七台河这个1983年就成为地级市的小煤窑镇却得天独厚,尤其是考虑到其经济、基础设施等诸多指标,在同省“哈齐木贾”面前毫无优势可言。作为黑龙江最小的地级市,人口不到70万。2013年,七台河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现代化的室内溜冰场。溜冰鞋形状的高铁站2021年底刚投入使用,建在离市区25公里的勃利县。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这个距离“双奥运城市”北京1600公里的“冬奥冠军故乡”。或许在很多年前,当王蒙和范可欣的冰刀在覆盖着一点煤灰和雪花的冰面上留下足迹的时候,他们大概都不敢相信自己以后能代表中国站在世界之巅。
跪着挖煤,站着滑冰
“在七台河这种地方,上一代和下一代基本都是煤矿工人。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你要能吃苦。”七台河当地司机老高告诉记者。
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冠军馆孟庆余雕像。摄影:王琦
在老高的介绍下,记者参观了矿工广场。这个由广场和公园组成的公共休闲场所于2006年投入使用。有一座“瀛湖山”是以马敏儿瀛湖的名字命名的。在山的北面,也就是广场的正中央,有一个大概两层楼高的雕像:一个矿工正在奋力的挑煤挖煤。雕像面向大门的北侧有“矿工”字样,南侧有“跪着挖煤,站着做人”字样,在七台河矿工中广为流传。
高说,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15岁就在井下工作。煤层薄,井下空房拥挤,矿工需要跪下来挖煤养家。“他总是教育你(我)不能做违法的事情。要想堂堂正正,就得靠自己的力量。”
高总说,七台河70多岁的老人,百分之八九十都做过矿工,每天至少要在井下待8到10个小时。在七台河禁毒公园的室外溜冰场,记者遇到了一群老滑手,他们也是这个溜冰场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我问,他们以前是矿工。
“王蒙的父亲和我当年在同一个矿上。看着她长大,她一直像个小男孩,”退休矿工老朱告诉记者。4年前,老朱和大约50名球迷从冰雪覆盖的冻池里扫出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冰,供市民免费滑冰。
星期二正好是倒冰的日子(通过在冰上洒水来保持冰的平整)。自制的简易倒冰车上有一个巨大的塑料桶。老朱和他们在一米厚的冻冰上凿洞,从冰下舀水,倒进桶里。
七台河市滑冰协会会员范鲁合告诉记者,他今年66岁。老范说,溜冰场免费。“缺钱,缺东西,大家就集资,一个人买10块20块的铲子和扫帚。”他说有滑矿的工人,有退休干部,有学生。
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冠军馆一楼的金牌榜,记录着小城的骄傲与荣耀。摄影:王琦
“整个七台河都支持滑冰,热爱滑冰。人们关心谁的孩子‘滑’出冠军,”一位带着小孙女一起滑的居民告诉记者。他说年轻的时候在地下工作很累,没有机会学习。现在他要弥补这个遗憾。
他是王子丹七台河清华宝贝幼儿园的园长。王子丹告诉记者,他们幼儿园想和体育局洽谈合作,把孩子们送到基地学习滑冰。她说,家长们也希望通过冰上运动增加孩子的体质,锻炼孩子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毅力。
“七台河人认同冰雪的成因...我们宁愿要一只黑虎娃娃,也不要一只柔软的白羊,”王子丹说。
如今,在七台河,有30多所中小学以冰雪运动为主要体育科目。据统计,七台河市每年有近6万名学生参加冬季冰雪活动,占全市学生的90%以上。
杰森的速滑选手正在七台河体育中心的溜冰场训练。摄影:王琦
"最亮的星星"
如果孟庆宇教练还活着,他也可能是野冰场的一员。
在七台河的新地标——桃山湖畔的短道速滑冠军馆里,有速滑教父的遗物:溜冰鞋、秒表、笔记本。一件件实物和照片,讲述着孟庆宇基金会的故事。2019年开馆时,孟庆余弟子王蒙向冠军馆赠送了数十枚奖牌,其中包括4枚冬奥会金牌。
冠军馆原本是作为观光塔使用的,建于2012年,由当地一家煤焦化工民营企业捐赠。一进门就看到一张“金牌榜”——535枚国家级金牌,177枚世界级金牌,10枚世界冠军。门左手边的墙上挂满了运动员穿过的千余双溜冰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光环背后的风风雨雨。
孟庆宇,1951年出生于哈尔滨。1969年,18岁的他被分配到七台河当了一名煤矿工人,“胜利矿”的名字仿佛就是命运。哈尔滨是东北最早开展冰上运动的城市,培养了孟庆宇对滑冰的爱好。他把自己对滑冰的天赋和热爱带到了七台河。1972年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获得三次冠军。1974年调入市体委组建速滑队,任总教练。
冠军馆解说员赵娜告诉记者,最早七台河没有像哈尔滨那样像样的溜冰场,孟庆宇在零下40度的冬夜凌晨自己倒冰场。他把一个大铁桶放在雪撬上作为冰柜车。浇完后,他的身体完全冻住了,水溅在棉衣上冻出一层冰壳。他会先用木棍敲碎冰壳,再回屋叫醒熟睡的队员。他们住在露天体育场的露天看台下。“晚上躺在床上,顺着墙缝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如今,孟庆余的妻子韩一个人住在政府赠送的一套约9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房间干净整洁,但她几乎看不到任何与孟先生有关的东西。
在那个黄色的折叠信封里,韩拿出一叠老照片,基本上都是孟教练和队员们的照片,只有一张全家福。“我们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他也不喜欢拍照。”
在七台河韩等人的记忆中,孟庆余是一个认真能干的“小公牛”,是一个既当爹又当妈、又当厨师又当医护人员的“魔鬼教练”,但对于家庭来说,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我的儿子有时对他的父亲有点想法,他很少照顾我们母子,”韩云平告诉记者。每次出差回家,孟教练都不会给母子俩带礼物。相反,他带着大包的溜冰鞋、溜冰鞋和磨刀石回家。
七台河上世纪没有室内溜冰场。孟庆宇会带学生去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夫妻结婚近30年,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四五年。孟庆宇每个月工资发了才会回来。“他用自己的钱控制创业工作,花在球员身上。一般他回来开工就走了。”
那时候队员家庭都不好,几乎所有的运动器材都是孟庆宇安排的,工资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队员身体的修复上。据韩回忆,当时队员们吃的鸡蛋、牛肉、鱼肉之类的好东西,就是他们“不得不加强”的营养
“有时候他回来,白天就去队员家家访。回家晚了,孩子都睡了,他一大早就回哈尔滨。即便如此,父子之间的感情还是很深的,”韩对说和我一样,心情复杂。"
当提到放在电视柜旁边的10岁孙女的照片时,韩的眼睛又流泪了。孙女总是问:“为什么爷爷奶奶要去接其他幼儿园的孩子?我爷爷呢?”
2006年8月,孟庆宇从七台河开车到哈尔滨冰上基地。他55岁时死于车祸。
韩说,因为滑冰训练队伍多,在哈尔滨室内溜冰场,他的队伍经常被安排在大半夜来冰,“凌晨两三点,凌晨三四点。”有一次,七台河队难得上午10点有比赛。“就为了抓冰,他凌晨3点起床,开车回哈尔滨……出事了。”
他几乎没给家里留下什么积蓄,只有一些给球员修冰鞋的工具和一些训练笔记,中间还象征性地放了一些孩子打的借条。
她告诉记者,家里人直到孙女6、7岁才给她讲爷爷的故事。
“有时候她晚上睡不着,就躺在窗台上。我说,你怎么还不睡?她说我在看星星,我妈告诉我最亮的星星是爷爷。”
“我们不收费”
“我不希望你来,但我希望你能来,”杰森告诉记者。她不想占用宝贵的培训时间,也希望七台河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下午1点55分,孩子们刚刚下了冰,和张还没有吃午饭。
杰森是韩口中最像孟教练的弟子。他继承了孟老师的训练方法和精气神。1991年,杰森在第15届大冬会上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她的丈夫董延海是冬奥会冠军杨洋的首任教练,也是孟庆宇的弟子。
在孟庆宇正式组建七台河速滑队的四十年后,夫妻俩因为“一直梦想着孟教练”,于2014年回到了家乡七台河。那时,七台河刚刚有了它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室内溜冰场——这个溜冰场是孟庆余生前的一个愿望。但是,当时的情况对董延海来说并不是很乐观。
“孟老师去世后,七台河短道速滑面临滑坡”,董延海告诉记者。“2006-13年,很多小学的孩子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野冰上滑冰,太冷太惨了。所有的条件都没有了。”
13年室内溜冰场刚投入使用时,“只有17个孩子,3个教练。”而且场地的维护费用一天就要接近万元,这对七台河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就像东北人口外流一样,七台河的人才也面临着那些灰色岁月的流失。
“老的好的人才和教练都被南方抢走了,人家不差钱。”董延海说。“上海好,成都好,还是七台河好?这个大家都知道。”
“前阵子,我给范可欣打了电话。我说这是新的。你们这些小哥哥小姐姐们都很期待你们【夺金】。之后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孟老师的遗产又可以良性循环了。”杰森动情地说。因为长时间没有休息辅导队员,她的声音有些沙哑。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从2014年开始,七台河将滑冰纳入中考,分数占总分80分的一半。目前,七台河拥有短道速滑特色学校11500所。截至2021年底,七台河市短道速滑注册运动员1300余人,居全国各城市之首。2019年1月,七台河职业学院成立了冰上运动学院和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杰森担任名誉院长和主教练。
记者在业余时间等待Jason 空教练在场馆采访时,不时看到张教练一个个询问、指导队员,甚至半跪下来为孩子们调整冰鞋。除了“冬奥会冠军之乡”,体育馆的墙上还贴着“永不气馁,永远争第一”的字样。杰森说,七台河的孩子“为滑冰而生,为冠军而练”。
张说,七台河的故事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看到了出路。“很多家长联系我,问孩子去了以后怎么收费。我告诉他们,‘我们不收费’很多人不相信有这么好的地方。其实这里的孩子的吃住和培训都是七台河政府负责的。这个城市就是这样支持孩子们滑冰的。”
目前,张杰带领的一支青年队有43名运动员,其中25人来自外地。“最远的是贵州和甘肃的。”目前杰森队的五名教练中,有两名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这对于一支青年队来说是极其奢侈的。
“这些教练一打电话就回来了,因为七台河是这样一个城市,他们只有想做生意才能来这里,”杰森自豪地说。
杰森说,为了留住孩子,七台河的教练们会格外努力负责。“我们要一直像孟老师一样工作。家长看到教练对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孩子对教练也有感情,就会很乐意让孩子跟着我们。”
蔻驰·杰森说,他们现在所做的事关系到他们10年或20年后的成就。只有扩大基数,才能再出现一个冠军。“这个东西不能展示。时间长了,孩子的状态就会体现出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教练。”
对于见证了师奶心血的董延海来说,七台河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好教练。“我们有真正致力于学习的优秀教练。如果你遇到的教练是混工资的,你就耽误孩子了。”
"[/s2/]我不会去任何其他地方"[S2/]
杰森因伤退役后,进入黑龙江大学学习,获得法学学位,后赴日本学习康复技术、营养、智障人士康复等。
除了专业青年队,杰森还将培训特殊学校成员(唐氏综合征、自闭症和智障儿童)。唐春雷,又名大唐,曾被评定为智障四级。2014年与杰森一起训练,三年后获得2017年世界特殊冬季奥运会男子500米速滑金牌。
唐春雷是杰森在七台河决定调整人生方向后最初的骄傲。有人说是关爱与运动对身体康复的奇效。
除了有点口吃和浓眉,皮肤黝黑的大唐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还特别爱笑。如今,24岁的大唐在杰森当助教,就读于七台河职业技术学院。很难想象,起初,这些特奥孩子只是系好鞋带,在冰场上站了三个月。那时候,杰森身上和头上还需要玩偶来吸引这些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次,一个智障的年轻玩家吃了一块糖,咬了一口,吐在手心里。他对杰森说:把它给张妈妈。杰森接过来,二话没说就放进了嘴里。韩说,杰森和球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让她想起了孟庆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杰森说,她从八岁开始滑冰,到加入国家队,已经跟随教练孟庆宇训练了十几年。“那时候我不知道一个教练可以用这种方式影响一个孩子,所以现在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怕自己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句话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孟老师的力量真的支撑了我们这么多年,我相信还会继续,”杰森说。
和其他孩子一样,失去母亲的少年大唐也叫杰森“张妈妈”。大唐说,和杰森一起滑冰,他学会了关心、爱和尊重。大唐的朋友圈分享了他炖鱼做包子的快乐生活,朋友圈的背景是他和其他小队员一起庆祝杰森生日的画面。大唐拿着勺子喂妈妈张吃蛋糕。
面对镜头,12岁的王凯默要内向得多。这个来自哈尔滨五常县的孩子,跟着杰森在七台河练了三年多。他父母外出打工,他奶奶照顾他的生活。
王凯默是杰森团队里最好的孩子。在训练中,贾森的丈夫董延海也多次点名表扬他,称他“在同年龄段中几乎没有对手,绝对是冲着国家队去的。”
王凯歆自己告诉记者,他的偶像是张。他的目标是成为冬奥会冠军和世界冠军。“目标很远,但我会努力。”
他告诉记者,如果有一天出人头地,他会回到七台河。“我不会去别的地方...是七台河。是教练培养了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