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消费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兑换礼品,这种“消费后的额外享受”对持卡人的刷卡频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知不觉中,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消费的怪圈,买东西也是为了攒积分,为了换礼物。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担心12月底积分清零,不少人开始涌入消费。
源地图
年底清分已经成为惯例。
“刚听说积分最快年底清零,只剩一个月了。来看看能不能改变点什么。”11月23日,记者在华联超市看到,不少市民正在服务台咨询积分兑换事宜,陈女士正在和周围的人交流。据陈女士介绍,因为家就在附近,平时都会来这家超市买菜购物。她习惯每次付款都先刷会员卡。虽然她积累了不少积分,但是还没有过换货的经历。她想,如果多积累点,也许能换到更好的东西。直到前几天她听说12月底不换货积分就清零。她之前还不知道,赶过去才明白,“我之前真的不知道积分会清零,都是。”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很多消费场所来说,年底积分兑换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不同的是,有些商家的积分周期是一年,有些长达三年。同样,如果消费者未能在商家规定的期限内兑换,积分也会自动清零。消费者在办理会员卡时,会填写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有些商家会在积分清零前发短信或打电话提醒消费者。也有很多商家只是在门店贴公告,不会一一告知。采访中,不少市民和陈女士一样,表示对此并不清楚,也有不少人表示收到了一些商家的提示。
兑换积分的突然支出
"亲爱的会员和朋友们,你们的积分将于12月31日清零."上周,26岁的小林发现,几家拥有自己信用卡的银行不断通过短信、微信推送积分年底清零的信息。她想到这一年应该有几万积分了,第一反应是“最近有时间一定要兑换积分”。
后来小林告诉记者,她有一张建行信用卡的积分一度达到了10.8万分。她在积分商城看到了一个电蒸锅。页面显示可以兑换11万积分。分数低于2000分怎么办?没想到,她在商场疯狂购物。按照龙卡信用卡每消费1元人民币可获得1 1元积分,以及特定消费、用卡或相关产品、参与活动可获得额外奖励的原则,她终于“刷够”了急需的积分。想着积分没浪费,拿了个很实用的产品回来。起初小林很开心,但冷静下来后,她想到了查一下这个电蒸锅的价格。在淘宝、JD.COM等购物平台反复搜索后发现,同样的电蒸锅平均售价仅为199元。“我当时真的很着急,昏了头。我居然花了2000块钱买了200块钱换不来的东西,亏大了。”小林说,当时只是想集点,没想到会多花钱。
最近像小林这样抢着消费的不在少数,也有市民为了防止积分作废而被强制消费。11月24日,记者在东瓦窑菜市场附近的一家药店看到,一位市民在积分兑换区不停地徘徊,因为积分兑换的指定产品并不是她所需要的,只是因为积分即将清零,所以她很不情愿地选了几个。在采访中,另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他曾经为了保持奖励卡的高水平而选择了“保底卡消费”,因为如果到年底有些卡还没有达到高级卡的消费水平,下一年会员卡就会降级,购物的折扣也会少一些,好不容易为了保持水平而多花了钱去领取奖励积分,但事后感觉被骗了。虽然商家给出各种诱人的积分兑换礼品,但卡内真正能用积分兑换的商品却不是
消协:不要为了积分盲目消费。
如今,积分兑换消费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发行积分卡已经成为大多数商家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坦言,之所以选择办卡,其实是看到了用积分兑换礼品的“好处”。当现有的积分和想要兑换的礼物相差不大时,大部分人都会故意花掉积分,然后兑换成礼物,但往往兑换之后才发现,自己实际花的钱毕竟远远多于得到的。
对此,市消协相关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商家定期清零积分表面上是为了回馈消费者,实际上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的二次消费。这种方式作为商家吸引顾客的手段,是国家允许的,但是积分的多少是用钱累积的。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对待,有换货需求的要抓住机会,但不要为了积分而冲动消费。面对年底的各种交流活动,要掂量掂量再出发。同时,在兑换积分时,也要注意店内相关活动的描述,保留相应的证据,避免出现商家称没有商品可供兑换或其他欺骗行为。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保留证据,向工商、消协等部门投诉。
(记者吴子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