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是指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它是企业所有生产活动的总结果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它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从“生产过程增值”的角度,即从“生产过程增值”的角度获取产品的价值。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按当时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第二种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收入的初始分配角度计算工业生产活动最终结果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基金+折旧费+劳动和失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及附加+应付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产品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运用“生产法”和“分配法”来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呢?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探讨。
1、按“生产方法”计算:
这种方法是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最常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按“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三个要素:一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
1.如何按现行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
(1)概念: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原则:即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所有合格产品,无论是否在报告期内销售,都应包括在内。相反,非本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工业总产值。
最终产品原则:即所有列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经检验合格且不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理:即以工业企业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计算工业总产值,即以企业最终产品为基础计算工业总产值。按照本办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得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重复计算同一产品的价值。
(3)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产成品价值和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和期初的余额分为三部分。
①本期产成品价值:指企业本期生产的、报告期内不再加工的、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制成品(半成品)的总价值,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和提供给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的成品价值,本期产成品价值乘以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含本期增值税(销项税)计算产品实际销售的平均单价;自制设备、自产自用产成品按成本价核算转移的,按成本价计算产成品价值。成品价值不包括用订购方提供的材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的价值。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如下处理:,各产成品生产分公司统计人员分别提交本期合格产品入库数量(报告期内一般每月结算一次)(按各种规格分类上报),然后销售部统计员根据品种、规格提交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单价乘以相应的品种、规格,得到本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指报告期内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品加工(包括用订货方提供的材料加工产品)产生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维修业务产生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的价格计算。
③自制在制半成品的期末与期初差值:指报告期末自制在制半成品与报告期初的差值。
2.如何计算工业中间投入:
(1)概念:指报告期内企业为工业生产活动一次性消耗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实物及支付的服务费。
(2)计算原则:工业中间投资的计算有三个原则。
A.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和自制产品的价值;
B.必须是当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C.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中间投入所包含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已经包含在工业总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资按具体内容分为四类直接材料、主要有五项:制造费用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的中间投入和利息费用。具体计算过程:①制造成本中的中间投入可以使用最终会计报告中的“制造成本明细表”计算,即属于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保险费、水电费、办公费、劳务费、绿化费、排污费、机械材料消耗费、维修费等加在一起。②“销售费用明细”可用于计算销售费用中的中间输入,即差旅费、办公费、机器和材料消耗、装卸费、广告费商务招待费、修理费、运输费、代理费等加在一起。
③使用“管理费用明细表”,我们可以计算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机器和材料消耗、水电费、业务招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教育费、,工会费、租赁费、绿化费、土地使用费等属于中间投入的项目。
④净利息收入和支出可使用“财务费用表”进行计算。
⑤直接物料可以通过“生产成本表”进行计算,即直接物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项目加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回收的原材料应从成本中扣除。
然而,在日常统计中,很难获得一些项目数据。因此,ac涉及的财务报表包括:“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明细报表。
3.如何计算本期应缴增值税: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公式:进项税额+当期应交增值税。这些数据取自会计数据“应付税费明细表”。
以上详细介绍了工业增加值三要素的计算方法、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然后根据“生产法”的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当期价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当期应交增值税)得出工厂的工业增加值。
2、按“分配法”计算:
该方法包括七个要素: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和失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及附加、应付增值税和企业盈余。目前,一些部门分为四个要素:固定资产折旧+职工薪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内容相似。
1.工资:从人力资源部的“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的“损益表”中获取。相应的员工人数为该单位的员工人数。
2.福利费用:从会计的“利润表”中取得。
3.折旧费:取自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科目。
4.劳动失业保险费:取自“管理费用”会计明细表。5.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取自会计“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收入科目。
6、本期应交增值税:取自会计人员“应交税费明细表”。(计算公式同上)
7.营业盈余:指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应当扣除从利润中支出的工资和福利,以及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支出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
工业增加值可通过直接添加上述七种元素获得。
以上详细讨论了如何使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但两种方法的结果不同。
[免费接收会计信息包]
老会计师共享一整套系统的会计学习材料
包括200套工作模板(全套Excel会计模板、财务管理模板、成本核算模板、财务分析表等)
20G教学视频(小学、中学、注册会计师、实际操作、税务…)等待你也可以免费尝试15天的会计课程!
↓↓↓盖章[了解更多信息],快速获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