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企业排名(2021最新名单)山东(半岛观察丨山东11市上榜2021年全国百强!“万亿之城”已达24个!胶东这两市正加速冲刺)

如何去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GDP肯定是第一指标。正因为如此,GDP的排位和晋级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各地年度经济运行数据的陆续发布,2021年中国GDP百强城市座次排定。

从区域分布看,百强城市分布于27个省区市,其中,山东有11个城市上榜。

半岛新闻梳理发现,目前,2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均已披露了2021年GDP数据。哪些城市最新晋级?谁又将是下一个“万亿之城”?

24座“万亿俱乐部”城市2021年GDP数据。 高宇婷 制图

24座“万亿俱乐部”>>>

中国城市“第一阵营”的四梯队

GDP达到万亿,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量级跃升。

2020年成为有史以来晋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最多的一年,江苏南通、福建泉州、福州、安徽合肥、陕西西安、山东济南六座城市成功晋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500强企业排名(2021最新名单)

本来,东莞有望在2020年冲刺万亿成功。十三五期间,东莞的经济总量从6000多亿增至965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6.5%,2017年、2018年、2019年经济增速分别达8.1%、8.1%、7.4%,但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作为广东省第二大外贸出口城市,东莞全年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3.2%,这一年东莞全年经济增速只有1.1%,以350亿惜败于“临门一脚”。

2021年,东莞经济总量预计突破万亿,成功晋级,内地的万亿城市增至24个。广东则拥有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GDP万亿城市。

比东莞晋级更具有标志性节点的是,北京成为国内首座官宣GDP达到4万亿的城市,而上海2021年GDP突破4万亿几无悬念,这使得中国城市“第一阵营”形成四个梯度明显的梯队:一个是以北京、上海为主的“四万亿俱乐部”;一个是以深圳、广州、重庆、苏州这些往“3万亿俱乐部”冲击的城市,一个是成都、杭州这两座有望冲击“2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一个是以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佛山、泉州、济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东莞为主,在“万亿俱乐部”不断成长的城市。

就在激烈的城市竞速中,过去5年中,中国的十强城市门槛已经从1万亿提升至1.5万亿。

青岛>>>

总量跃升至14000亿+,位居全国第13位

“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经济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此前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全年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年本市生产总值为14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70.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96.07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6%。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彰显,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岐涛表示,2021年,全市上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十四五’开局良好。”

如何正确看待这份成绩单?

看总量,着眼全国坐标系,与同类城市比较——

在“GDP万亿俱乐部中”,2020年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五城都上升至“12000亿+”,五座城市的GDP总量差距仅有405.7亿元,相互间差距很小,竞争异常胶着。

2021年,各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持续发力,经济发展“稳”的特征持续巩固,经济运行“进”的势头不断积蓄,各城市GDP竞相突破重要关口。

截至记者发稿时已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五城GDP排位与去年没有发生变化,青岛仍位居全国第13位。

但宁波、青岛、无锡GDP总量均跃升至“14000亿+”,分别达到14594.9亿元、14136.46亿元和14003.24亿元。郑州GDP12691.02亿元,仍保持在“12000亿+”。官方预估长沙市GDP在1.33万亿左右,将晋级“13000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意味着,五城之间的GDP总量差距与2020年相比正在进一步拉大,最大差距为1903.88亿元,是2020年的4.7倍。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从城市间激烈竞速的数据比较中显而易见。

看增量,着眼基数效应,客观分析增速波动——

18%、13.8%、10.7%、8.3%,如果仅从绝对值看,2021年青岛GDP四个季度累计增速正在逐步放缓。但对比2020年同期累计增速-7.1%、0.1%、2.2%、3.7%的数据再看,受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影响,这样“前高后低”的走势也在预料之中。

不可否认,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发展环境复杂严峻,增速波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逆风行舟的艰辛不易。再放到更长时间坐标中去观察,两年平均增速6.0%,快于全国(5.1%)、全省(5.9%)0.9和0.1个百分点,青岛经济总体依然保持了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青岛GDP增量达到1735.9亿元。记者查阅自2000年以来历年数据发现,青岛年度增量最高值接近900亿元。而2021年一年的增量,不仅一举突破1000亿元历史大关,并超越了以往任意连续两年的增量之和,这样的成绩着实耀眼,展现出青岛经济发展的“韧实力”。

济南>>>

晋级万亿城市第18位,全国排名进一位

记者从济南市统计局了解到,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1432.22亿元,同比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6%。近年来,我国在经济贸易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2020年,全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增添了哪些新成员?站在迈进万亿俱乐部的第二个年头,济南又迎来了哪些新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GDP总量和增速上看,2021年中国万亿GDP城市上海GDP总量最高,达43214.85亿元,增速8.1%,其中济南GDP总额11432.22亿元,增速7.2%。2020年上海GDP总额为38700.58亿元,增速1.7%,其中济南GDP总额为10140.91亿元,增速4.9%。

万亿之上,再创新高。2020年济南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2021年的GDP成绩单更是备受瞩目。在迈入“万亿俱乐部”的第二年,2021年济南市以GDP总量11432.32亿元位列全国第18名,比2020年的19位提前了一个位次,这是继2019年济南首次挺进全国城市GDP“20强榜单”后又一瞩目成绩。

济南市亮出2021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助力“拾阶而上”。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1432.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8.77亿元,同比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64.06亿元,同比增长3.6%,两年平均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059.39亿元,同比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4%。全市经济运行实现稳中向好、量质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济南亮丽答卷的背后,彰显出经济发展的底色和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奥秘何在?农业方面,粮食总产量达到293.1万吨,增长0.8%;工业方面,济南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9.0%。山东“第一芯”—8英寸高功率半导体顺利通线,“济南造”首列地铁列车下线,工业机器人、光缆分别增长25.6%、68.7%,光伏电池实现倍增,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新的突破;济南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0万家,上市企业达到50家,新三板企业1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81家、央企52家......

总体来看,济南市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为实施济南“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打下了坚实基础。2021年济南经济发展再次证明,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泉城正紧抓时代的机遇,不断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

烟台>>>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雄心

谁将是下一个“万亿之城”?

在目前的7000亿量级俱乐部中,2020年,烟台市GDP为7816.4亿,增速3.6%;常州7805.3亿,增速4.5%;徐州7319.8亿,增速3.4%;唐山7210.9亿,增速4.4%;大连7030.4亿,增速0.9%。

烟台和常州这两座城市如果在2022年GDP达到万亿,GDP增速必须达到19%以上;如果2022年、2023年GDP增速连续两年达到9%以上,2023年有可能突破万亿大关。

事实上,对于2022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很多机构预测是在4%-5%之间。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趋势下,烟台和常州“撞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

这意味着未来两三年,“万亿之城”晋级赛有可能断档。

那么,常州和烟台这两座GDP相差16亿的城市,未来谁能率先“撞线”?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是常州的高光时刻。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人均产值第一,财政收入第一,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2000年后,苏锡常三市中,苏州和无锡快速发展。2020年,常州的经济体量是苏州的38.7%、无锡的63.1%,但是在人均GDP上,苏锡常三市比较均衡,且全部排在全国前十。

其实,常州发展速度并不慢,2015年-2020年这5年,常州GDP年均增长7.0%,位列江苏省第二,超过了苏州。

“十三五”期间,常州的GDP一举超过了徐州、唐山、大连、长春、沈阳、石家庄和哈尔滨等7座城市。“十三五”期间,全国GDP前30名城市中,提升位次最多的是合肥,提升8位;其次是常州,提升7位。

常州与烟台的角力,在工业。

2020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3149. 6亿元,占GFP比重40.4%,位列全省第二。

全国每四台机器人,有一台在常州造;全国石墨烯产业,一半在常州。在赛迪顾问刚发布的2021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中,常州位列第16位,排在济南之后,徐州位列第24位、烟台第28位、大连第35位、唐山第59位。

目前,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已经成为常州的产业名片,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动力电池产能占江苏省近1/3。

常州在新能源产业的实力雄厚。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达832亿元,已拥有包括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行业龙头在内的动力锂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40余家,已建和在建产能超过90Gwh,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三。2019年9月,比亚迪投资100亿在常州落地年产能达40万辆的整车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常州的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很多。工信部累计遴选的848家全国制造业单像冠军名单中,常州有24家企业入选,在全国排第六,江苏排第一。

烟台同样是以制造业闻名全国。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中,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烟台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队”,数量与青岛市并列全省第一。

2021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烟台以33家的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目前,烟台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均居山东省前列。

常州发力新能源产业的同时,烟台把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完整的化工产业链。

石化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2020年舟山市GDP增速达到12%,位列浙江省第一,主要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期全面达产,这个重大项目使得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0.2%,对浙江省这一年的工业增长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烟台化学工业园2018年9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是烟台市石化新材料区的核心区域,并纳入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发展战略。园区以万华化学工业园为核心,具有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和产业定位,以MDI、TDI为主的异氰酸酯系列产品质量和单位消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园区内规划建设的百万吨乙烯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

近年来,烟台建立了6个省级化工园区,集聚了全球MDI行业领军者万华化学、位居中国轮胎前3强的玲珑轮胎、全国唯一高性能TPV生产商道恩高分子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培育出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亚轮胎试验场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

在一个多家超大型企业的聚集效应下,一个高端的,具有规模化的石化帝国争逐渐成形。烟台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迈进。这样的一个烟台,不容小觑。

潍坊>>>

从三线直追新一线,这座城市成了黑马

潍坊是山东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工业、农业齐头并进的城市。

山东潍坊白浪河风光。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在万亿GDP之下的城市中,山东潍坊成了最大的黑马。

据《潍坊日报》报道, 2021年潍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0.6亿元,增长9.7%,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

2020年潍坊GDP为5872.2亿元,2021年突破7000亿元,直接跳过了6000亿元量级,增量高达1138.4亿元。

2021年山东GDP增量为9966.9亿元,潍坊就贡献了11.4%。

这样的成绩,着实亮眼。

潍坊7000亿元的体量,也已经与大连、厦门、沈阳、昆明等城市处在同一个档次。

2021年年初,潍坊市重点工作突破暨服务企业发展动员大会提出,“咬定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加速迈入国内二线城市行列”。

这一目标随后写进了2021年潍坊政府工作报告。

风筝之都”喊出咬定万亿目标,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毕竟潍坊2020年GDP只有5872亿元,虽然是山东省内第四城,但在全国仅排在39位。

山东潍坊风筝艺人在扎制风筝。图/新华社

过去一年,潍坊不但拿出了亮眼的成绩,并且以黑马的姿态在奔跑。

其中,GDP站上7000亿元不仅体现城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更意味着整个城市的发展量级迈上新的台阶。

因为在中国,一个城市的GDP超过7000亿元常常被视作万亿之城的后备军,也就是“准万亿城市”。

在2021年城市GDP榜单上,潍坊排在第34位(长春GDP接近7000亿元,具体数据尚未公布),较去年提升了5个位次。

潍坊也一举超过了绍兴扬州、南昌、盐城和石家庄,与厦门旗鼓相当,仅落后昆明、沈阳200多亿元。

可以说,2021年潍坊已顺利跻身“万亿俱乐部”后备梯队。

另一方面,从山东省内来看,潍坊GDP突破7000亿元对山东省内的经济格局也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山东省内GDP突破万亿的只有青岛和济南两座城市。在青岛之后,烟台2021年GDP为8711亿元,如无意外,烟台将会是山东省内下一个万亿城市。

在今年山东省两会上,烟台市长郑德雁表示,“2022年,沿着目标向前,烟台有信心,更有能力!”

随着潍坊站上7000亿元,意味着山东省内的万亿城市将很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四个。

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GDP过万亿在城市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万亿城市数量的增加,也会助推所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实现跃升。

在万亿城市榜单上,广东和江苏各拥有4座万亿城市,随着潍坊的“横空出世”,在万亿城市比拼上,山东也有望接近广东和江苏。

按照山东的区域发展规划,将来济南与青岛这两座万亿城市要实现联动发展,而潍坊正处在这两座城市的中间地带。

有媒体指出,作为山东中部城市,潍坊强起来后可以让山东“挺起腰”,并且能从济南、青岛两个方向发力,让山东这条经济主动脉真正强起来。

说到潍坊,除了风筝,外地人对潍坊的了解可能就是农业了。

潍坊所辖的县级市寿光是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每年有近数十亿斤的蔬菜从寿光运往全国各地。

不为人所知的是,制造业是潍坊的最大经济贡献产业部门,也是潍坊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潍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10.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4.3%。

在工业总产值上,2021年,潍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929.1亿元,增长21.7%。

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潍坊拥有37个,包含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所有的31个制造业行业。

今年年初,山东组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观摩会,潍坊是仅有的两个观摩点之一。

潍柴集团生产的发动机。图/潍柴动力官方微博

世界500强潍柴集团就坐落在潍坊,2020年潍柴营收超过3000亿元,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第1位。

潍坊制造业之强,还体现在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数量上。

2017年至2020年,山东共遴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71家,其中潍坊57家,济南47家,烟台37家,淄博36家,泰安32家,青岛31家等。

除了单项冠军数量位列16个地市的第一名,潍坊还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瞪羚企业7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家以及100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潍坊有2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到了2021年,潍坊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更是达到了4家。

仔细观察潍坊的制造业发展史就会发现,21世纪头10年是潍坊制造业快速成长期。

这期间,潍坊形成了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群,培育出潍柴和歌尔等全球知名的公司。

其中,潍柴成了全球最大的柴油发动机供应商,歌尔成了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代工公司和VR(虚拟现实)头显设备供应商,以及唯一一家跻身全球微电子前十强的中国公司。

潍坊为什么能?

潍坊是山东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工业、农业齐头并进的城市。

2020年潍坊农业总产值达1038亿元,约占山东全省总量的十分之一。

在农业方面,山东省与北京大学联合共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就设在潍坊。

据了解,该院按照“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的运行模式,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潍坊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硅谷”。

潍坊为什么能实现工业和农业齐头并进?

有专家指出,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工中,济南、青岛更多地承担政治、金融、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功能,像潍坊这样的地级市更多承担产业高地功能,实体经济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省内,潍坊经济强市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从政策上来看,在山东省“十四五”规划中,胶东经济圈被着重提及,其中更是明确提出支持潍坊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动力名城和先进制造业高地。

按照山东省发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未来将会以青岛为龙头,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4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潍坊处于济南与青岛之间,是山东东西走向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这意味着在山东省内,潍坊的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得到凸显。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