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年味是什么?乡愁又在哪里?
对于无数个游子来说,这仿佛是个古老而又深邃的哲学命题。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这个话题总会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论。
2月4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初四,立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放弃节日休息,行走在广袤的周口大地,寻找关于“年”的味道。
飘满乡愁的“颍河小镇”
初春的阳光照在蜿蜒流淌的沙颍河上,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中,平静而又开阔,水天共为一色。记者从周口中心城区沿着沙颍河堤一路东去,大约50分钟后,到达一个熙熙攘攘的渡口。
这里很热闹,河岸的村口矗立着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颍河小镇”几个大字。但是,这很显然不是镇里的正式名称。可“颍河镇”这个名字对于记者来说,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著名作家兄弟孙方友、墨白(笔名,原名孙郁)的小说里,就像鲁迅笔下的“鲁镇”那样赫赫有名。
果然,细问之下,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里正是孙氏兄弟笔下“颍河镇”的原型地点——淮阳区新站镇,也是兄弟俩出生成长的故乡。
也许很多朋友并不那么了解新站镇。那么,我们就先介绍一下吧。
首先,这个镇拥有99个自然村,辖区人口8万余人,这样的数字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乡镇之中并不常见,无不彰显着一个传统农业大镇的基础实力。
其次,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名镇。周口市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王剑先生曾写过一篇《新站镇的文学时光》的文章,主要讲的就是新站镇的文学故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孙氏兄弟,王剑还列举出了从小镇里走出的其他文学名家:现在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副主任的马泰泉,在《解放军报》社任职的李鑫,周口市作协主席柳岸(原名王相勤),著名作家李乃庆以及写小说的红鸟、李厚,写诗的雷霆,既写诗又写评论的孙青瑜……
“一个小镇就出了这么多的作家,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王剑在文中说。
更有意思的是,王剑先生本人,也是新站镇人。他老家的院子,就在沙颍河堤边大约100米处。
过年走亲戚的村民
是的,一方充满着文学气息的热土,总是孕育着浓厚的乡愁。而这种扎根于老家,铭记于远方的乡愁,又往往在春节的时候绽放出浓郁的年味儿。
“颍河小镇”,也就是淮阳区新站镇位于沙颍河岸边,这里有个渡口(注:合法合规设立的渡口)。北岸是新站镇新站村,南岸是商水县黄寨镇小集村。正月初四这天,步行的、骑车的行人摩肩接踵,打这个渡口通行。人们提着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礼品盒,从这里穿梭而过,踏在走亲访友的途中。
人们的脸上焦急而又喜悦。焦急的是,等待轮渡的船靠岸;喜悦的是,串亲的年味荡漾在心头。一位40多岁的大姐触景生情,不禁回忆起她小时候走亲戚的场景。
“我10多岁的时候,跟着大人走亲戚,也是从这渡口过。那时候挎着个竹篮子,带点蒸馍、油条就可以了,后来随着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才带点油炸果子、苹果啥的。”这位大姐说。
而现在,人们都是带着整箱包装的火腿肠、饼干、饮料等,比20年前的礼品要丰富、高档许多。
“来吧,大家排好队注意安全,上船2块钱,不要挤。”摆渡的船夫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来客。从十里八村赶来的村民们虽然互不相识,但一“船”之缘让大家聚集到一起,而且又都是走亲戚的,彼此之间也并不生分。别管认不认识,大家互相点头微笑、递烟致敬,镌刻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质朴与热情,在这个时候被彻底激发出来。
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年”的力量,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一种美德传承。
大人们带着小孩,小孩子穿着新衣,他们从渡口处穿过,留下过年走亲戚的幸福画卷。虽然时代在变迁,窜门走亲的礼品也在变化,但亘古不变的,是关于春节的年味和亲情的距离。
那条摆渡的小船,也从原来的小木船,改成了机器船。机器轰鸣中,人们从河这岸到了河对岸,摆渡的是行人,但更是礼尚往来的传统习俗和难以割舍的血肉亲情。
热情好客的小镇人们
上午10点以后,阳光更暖,小镇的村子里开始活跃起来。
村头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8岁的孙楚棋打起篮球有模有样,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愉快地玩耍。一旁的健身器材处,还有一些孩子正在饶有兴致地活动筋骨。
“过年在家没啥事,吃得也很不错,今儿个带孩子出来活动活动,锻炼锻炼身体。”言谈间,小楚棋的爸爸很享受过年放假的亲子幸福时光。
小广场不算太大,有人放风筝,有人打篮球,有人玩跷跷板,虽然条件不如大城市的专业游园,但人们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和开心,却丝毫不亚于去了一场大型游乐园。更何况,这还是在他们魂牵梦绕的老家村口。
59岁的村民刘传俊家今天格外热闹,因为初三那天太忙,嫁出去的两个女儿便在初四这天带着女婿回到了娘家。一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总共13口人,聚集在一起共享春节的团圆时光。
刘家的儿媳大婷性格开朗而又活泼,看到亲人们都来到了家里,她的嘴巴一刻也没闲着,热情地招呼大家一会儿嗑瓜子,一会儿吃糖葫芦。
看到正在采访拍摄的记者,大婷热情地搭话说:“您能帮我们拍张全家福吗?” 记者欣然应允,当即找好位置,在刘传俊家贴满大红春联的门前,按下了快门,记录下刘传俊全家的相聚时刻。
“过来个人,开始烧锅了!”刘家的孩子们中,谁喊了一嗓子。显然,厨房正在准备炖肉,要烹制丰盛的团圆饭了。此时,已近中午时分,热情好客的刘家人,再三诚邀记者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共享幸福的年味儿。但是,被记者婉言谢绝了……
枝头的喜鹊叽叽喳喳,摆渡的轮船来来回回。在这个写满欢乐、团圆、幸福的“颍河小镇”里,浓郁而又热烈的年味儿油然而生。
莫道年味淡,平常最是真。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赵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