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 张玉彬
用超负荷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堵塞了学生的探究通道,学生缺乏想象能力和探究意识,缺乏批判、质疑、思辨和实证精神。这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改变现状,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性习题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趣味性、多样化的探究学习。
深圳市小学特级教师黄健科学探究教学示范课
1200多万年以前,古猿为了生存与发展,对天地展开了漫长的摸索与探究,进化成“人”,不懈的探究,人类有了现在的社会形态……。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探究精神,与生俱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探究法的学习模式,才有了一些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施瓦布(J. J.Schwab)首次正式使用“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后来世界范围内的各国课程改革浪潮中,探究学习一直受到人们热捧。
1995年,由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NCSESA)主持,颁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简称《标准》),对科学探究做了详细的阐述,影响很大。受到《标准》的影响,部分专家和教师自然的把探究学习归类为科学探究,认为探究学习就是科学探究的不同表述。其实,科学探究仅是探究学习的一部分,是探究学习范畴里表现力比较强的主角之一,而并不代表全部。要知道,探究学习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世界进行探究学习的历史。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探究学习课堂的良性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以便发现问题,恰当引导;还有学生之间的倾听,不但可以相互学习,能者为师,还能增强整个团队的合力,更有效解决问题。探究课堂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重视探究中自己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好高层思考习惯——批判性思维。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究教学已经逐渐在课堂中日益增多和成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唯分数、唯知识的急功近利教育思想在很多学校根深蒂固,对教师和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探究学习的推进仍然是步履艰难,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探究学习有形无实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虽然很多一线教师对探究学习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部分学者也对对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梳理,对教学实施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探究学习在我国的课堂的推进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圳小语名师罗娜低年级语文探究教学展示
美国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这个定义把探究学习的学习对象限制在儿童,把探究对象定在了自然界,限制了探究学习的广泛应用。
也有人认为,探究学习是指人们主动的参与对事物的试探、摸索活动,在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归纳或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增加了探索世界的兴趣,提高研究事物所必需的能力,培养了团队高效合作的良好习惯。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对学习的自主建构。探究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解决式”的学习,也可以被称为反思性思考、探索发现、归纳式教学等等,都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所以“问题”就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我们倡导的探究学习,相对探究结果,我们更加重视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过程中得到成长,是探究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等,是探究过程的要素,但不是固定的步骤,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假设,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评价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工作。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深圳市小学语文名师罗娜
探究学习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点。
内容的开放性探究学习除了在各个科目中均有应用之外,在现实生活里更要大力提倡。虽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学习的发展有大的影响,但是,那不代表探究学习的内容就要限制在自然科学领域。只要事件或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我们的环境及设备也允许,那么,探究学习就有了开始的可能。这些事件或问题既可以是学科类的,也可以是关于社会类、自然类或生活类,还可以是综合类的。我们应该注意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然或社会问题为探究目标,从而反映现实生活,应用到现实生活,体现出探究学习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构建作用和对事物的探索性。只有学生对现实进行探究、调查,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才可以把质疑精神和和批判性思维更好地激活。
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探究学习的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感觉没有束缚、监控的状态下(除了自己或团队独立探究,也可以存在老师的必要主导,该主导是宽松宽容,相信学生,允许犯错、允许重来),兴趣勃勃地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要求,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不断的修正、改进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其中,“行为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团队等群体。可见,探究学习的自主性使得行为主体对于为什么探究、探究什么、如何探究等问题都有一个主动、自觉的意识,并且该意识清晰、明了,对于探究学习能否进行到底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过程的体验性探究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关注形成性评价,包含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结合,比简单的分数更能反映学生的情况,相比之下更客观、更有效,更具人性化。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适合探究学习的评价方式,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把自己的探究问题、计划、成果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对今后的展望等记录都保留下来,好的方面继续发扬,经验教训则更加珍视,引以为戒。这些反思不但是学习的总结,记载了学习的成长,更记载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变化。若干年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历程,意义非凡。
总之,不论是学生的兴趣,还是批判性思维,还有探究的能力、创新精神,都可以通过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得到逐步的培养和锻炼。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观点: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目标主动建构生成的过程,也是探究学习的目标。
张玉彬,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