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设计方案(“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下的当代寺庙建筑设计探析)

“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下的当代寺庙建筑设计探析

陆 璐 储淑珍 季洪亮

“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下的当代寺庙建筑设计探析

陆 璐 储淑珍 季洪亮

作者简介:

陆 璐(1987-),男,安徽安庆人,建筑学硕士,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师

储淑珍(1988-), 女,安徽安庆人,中国二十二冶江苏分公司;

季洪亮(1976-),男,江苏南京人,高级植物设计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引用格式:陆璐 , 储淑珍 , 季洪亮 .“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下的当代寺庙建筑设计探析 [J]. 中外建筑 , 2021(04):.

摘 要:时代更迭,文化推演,地域性建筑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从装饰艺术角度出发,通过对装饰构件内容及文化研究,解析现状,寻找装饰内容的来源,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对其艺术性进行分析,完善“一颗印”民居建筑相关内容。希望为后来的传统建筑或民居类建筑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传统建筑;一颗印民居;装饰纹样;装饰寓意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Temple Architectural Design

under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Human Buddhism"

Lu Lu Chu Shuzhen Ji Hongliang

Abstract: Contemporary temple architecture gradually evolved from purely religious to humanistic under the thoughtof "human Buddhism".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spatial form of the temple have also undergone changes in line with the times. Although contemporary templ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has shown a diversified trend, many temples in China are still designed based on ancient times and are seriously out of touch with the times.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e article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diversified expressions of contemporary temples based on the idea of "Human Buddhism" and then open the creative mind,trying to find design strategi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contemporary objects offering a valuable view to contemporary and even future temples’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words: humanistic buddhism; contemporary temple; diversified direction; decentralization; spatial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042(2021)04-0

DOI:10.19940/j.cnki.1008-0422.2021.04.020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土已逾二千余年。在这期间,佛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员,而且一直以来为人类命运的发展、世界文化的繁荣不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寺庙作为佛教传播的载体,同时也是公共建筑中极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代,中国佛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海峡两岸佛教界将“人间佛教”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在践行的过程中,寺庙建筑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且成果显著,多元化倾向明显,其设计语言从建筑学内部问题出发,形式语言一贯,追求一个独特的深层的开拓与挑战 [1]。

1 “人间佛教”思想与当代寺庙建筑

1.1 “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涵

“人间佛教”思想最初由太虚大师提出,后经印顺导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等赴台高僧以及大陆赵朴初居士等几十年来的探索与践行,已经蔚然成为了当代汉传佛教发展的主流思想。“主张贴近现实人生,弘扬佛教中本有的现实主义内容而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积极奉献。”[2] 可以说,“人间佛教”思想在弘法理念上完成了从佛本到人本的巨大转变,其关注现实社会、现实人生、贴近生活等基本要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1.2 “人间佛教”思想与当代寺庙建筑

当代寺庙,不仅是僧众修行的场所,也是向信众传播佛法的基地,同时也是城市、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间佛教”的理念无疑给当代寺庙建筑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系列关注教育和环保、人文氛围浓厚、高度人性化的作品相继问世,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当代寺庙建筑可以成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形象化表达。“人间佛教”关注于自我人格的提升,寺庙建筑可以将此作为创作的落脚点。特别是台湾自 1987 年解严以来,随着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寺庙建筑创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法鼓山农禅寺、中台禅寺等寺庙甚至成为了宝岛台湾的文化名片。

2 当代寺庙创作的多元思潮

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寺庙创作呈现出现多元化倾向。当代寺庙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空间的体验性、功能的复合性以及本土化、集约化设计。强调人的知觉体验与心理感受,并从人的存在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把握建筑存在的本质 [3]。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有两个大的主题模式,一个是中心化布局,另一个是去中心化布局。

2.1 追求宏大叙事的中心化表达模式

中心化布局模式主要是通过轴线来贯穿主体建筑,其空间秩序性较强,分区较为明确。比较常见的是纵横轴线布局(平面展开)与竖向轴线布局(竖向叠加)两种形态。这种模式可以满足宏大叙事的空间要求,彰显大国宗教情怀。

2.1.1 纵深轴线布局

纵深轴线基本上是沿袭传统“伽蓝七殿”式(图 1)寺庙布局形态(大多数情况为南北纵深轴线),将伽蓝配置在中轴线上,从山门开始依次布局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两侧布局客堂、斋堂、祖师殿、伽蓝殿等,各分区通过院落的组织来完成空间的过渡与交替。“不必追求建筑物本身的高大奇巧,只要建筑群的平面组织良好,自会达到高度的建筑艺术表现的境界。”[4]

“伽蓝七殿”式是目前大陆寺庙的主流建筑形式,一般规模较大的寺庙较为适合,也有些小型寺庙则在此范本的基础上在保留主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删减。这种传统的寺庙形制主要有唐宋、明清两种建筑风格,因传统大木作官式建筑耗资巨大,也有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仿古设计,这种做法往往流于世俗,审美价值低下。

2.1.2 竖向轴线布局

传统的寺庙布局以平面展开,而竖向轴线的布局是以将寺庙各种功能竖向叠加,强化竖向轴线的空间统率作用。这种布局方式很适合在用地紧张的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目前,在台湾与大陆都有此类布局,特别是台湾中台禅寺属于此类的典型(图 2)。中台禅寺融合了禅宗“渐修”与“顿悟”的修行理念,从立面形式的表达上以因循次第直至菩提为内容,而在内部空间的组织上以表达“空性”为设计理念,结合殿堂的竖向叠加来营造一个向上升腾、不断突破自我(象征禅宗“破三关”)的体验感。这种竖向集中性的空间设计手法后被普陀山观音法界文化园(图 3)沿用,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寺庙运营策划案

2.2 追求抽象、集约的去中心化表达形式

当代寺庙建筑在传统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突破,以抽象、集约的现代建筑手法来诠释“人间佛教”。这种处理纯粹、简约、时代气息较强,可以取得空幻、静寂的艺术效果。不仅将寺庙建筑的审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这种环境氛围非常符合寺庙的内在气质。

2.2.1 突出单一殿堂的集约化表达形式

这种表达形式一单一殿堂来作为表达对象,使其作为礼堂、讲堂、殿堂等的复合功能而存在,类似于“多功能厅”的布局。

整个环境渗透出一种书院化气质,空幻与静寂的氛围营造取得了深远的意境。利用空间的营造来表达并强化空间地脉关联。[5]

圣严法师早在法鼓山农禅寺(图 4)设计之前就提出了“水中月、空中花”的设计构思。寺庙的主体空间是一个宽阔的院子,体量巨大的殿堂如雕塑般悬挂于水面之上,犹如月印澄潭,空花、水 月交映生辉,直指人心、超脱自在,俨然一片佛国净土。

设计师对室内外空间有着同等的重视程度,镂空的墙体与柱廊一起使得空间变得暧昧,光影的组织也让殿堂内部空间更为灵动。诗意地栖居于自然之中——人工与自然的交互状态与情境,是人类生活空间的理想境界。[6]

2.2.2 抽象、纯粹的表达形式

抽象的表达形式需要对佛教的精神内涵进行视觉化的概括,纯粹、简洁的形体可以直接触摸到心灵的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如果设计师对事物的本身有较高的见解与认知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法门寺双手合十的舍利塔(图 5)和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图 6)。这两个建筑都是以抽象的手法将佛教的精神要义进行概括再加以可视化表达。双手合十是佛教中最为常见的礼仪,象征恭敬、礼赞与包容,平白如话却又意境悠远。牛首山的立面语言更加抽象与纯粹,用富于哲理的表现手法使得禅机与诗意在此交相辉映,回味无穷。

3 当代寺庙建筑创作审美取向与实践

回望历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带有相对应的时代特征。这与审美的变化、建造技术的发展、材料的选用都有必然的关联。

寺庙也不例外,既有普通建筑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宗教建筑的独特性。当代寺庙建筑创作的理念可以从审美取向、空间组织、形式表达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3.1 当代寺庙建筑的审美取向

当代寺庙的审美取向较之于古代有着较大变化。有些寺庙设计以幻空、静寂为审美取向,致力于还原佛教的本来面目;

还有些寺庙设计以高技、视觉冲击为目标,尤其注重空间的体验感,重新审视生命美学价值。“在禅宗‘空观’思想中‘我’与‘物’的边界亦然混淆,它把传统佛教中那些只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最庄严、最圣神的东西 ...... 统统拉回到此岸的现实感性世界之中。”[7]

总的来说,当代寺庙建筑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人间佛教”的基础上,注重个人与群体的价值体现与空间体验的丰富性,室内外环境具备一定禅意。

3.2 当代寺庙建筑的空间组织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被使用的主要对象。寺庙在进行空间组织的时候首先需要满足宗教活动的功能性要求。当代寺庙建筑往往会担负起普及传统文化、进行心理辅导的角色,因此对建筑的空间组织要求更加的复合化。具体地说,传统寺庙的布局是将各主要 殿堂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开,次要殿堂则列于中轴线两侧,以院落的形式来达到空间的渐进关系。当代寺庙建筑一方面将多个殿堂综合化成一个,寺庙殿堂数量会较少;另一方面,将殿堂功能进行复合化,由传统的早晚课、普佛、礼拜等功能的基础上成为了一个能满足佛事活动、开展讲座、禅修、文艺表演等类似于“多功能厅”式的布局(图 7)。

3.3 当代寺庙建筑的形式表达

寺庙建筑的外形对于寺庙建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让空间与行为关联,让意识与自然关联,设计上尽量屏除华丽色彩与装饰,企图传达简朴的禅佛况味。[8] 当代寺庙在建筑形式的表达上更加集约化,往往采用现代建筑的手法,以抽象或者具象的表达形式结合禅意的空间设计来加强其感召力。如上海浦东唐镇的国庆寺(图 8),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强大气场的空间氛围,舒适质朴又不失庄严清净。

4 结语——对寺庙建筑创作的展望

“人间佛教”思想的逐渐落实与普及使得佛教的“本来面目”逐渐为人所熟知。寺庙在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将文化普及与社会公益作为其弘法内容的重要组成之一,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得到具体落实的体现。在寺庙建筑的设计中更是将能满足体验、互动、禅修等功能空间作为主要的设计切入点。

回首历史,寺庙建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历程,从建筑单体到群体布局再到今天的集约化设计,可谓先做加法后做减法,是建筑类型走向成熟的标识。“人间佛教”思想注重当下、注重实际,当代寺庙建筑创作更应当切合实际,不可一味追求高大华丽。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依然是佛教主流路径,其所建构的寺庙空间逻辑不仅需要找到一个能将寺庙功能需求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结合点,还要能够提供体验生命美学价值。因此,未来寺庙建筑对于功能的复合性与空间的体验性需求会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 朱剑飞 . 走向一个本土的中国建筑批评——何镜堂、设计院、地缘关系及个体 - 集体混合动力机制 [J]. 建筑学报,2018(01):06-12

[2] 杨曾文 .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 [J]. 佛学研究,2005.11.P06.

[3] 陈奕林 . 场所理论下的闽台现代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D].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3

[4] 李允鉌 .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40

[5] 韩冬青,陈薇,马晓东,孟媛 . 在地脉与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设计 [J]. 建筑学报,2017(01):11-15

[6] 李兴刚 . 佛光寺的启示——种现实空间理想范式 [J]. 建筑学报,2018(01):28-33

[7] 雷亚伦 . 禅宗美学“心性”对汉传佛教景区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D]. 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62

[8] 姚仁喜 . 台湾法鼓山农禅寺 [J]. 城市建筑,2013(12):42-51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