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将中文类专业学科特点与95后、00后学生性格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中文类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从课程、日常、文化、网络、协同五个维度,对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文化思政、网络思政为浸润,协同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格局。以文化人,以德铸魂,润物无声地让当代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切实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抓紧抓好、做细做实。
一、具体做法
1、构建课程思建体系,推进课内全覆盖
通过建设由思政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共同构成的“同心圆”式课程体系,切实发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成才规律,解决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问题;二是激励教师,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强和提升教师教学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三是吃透教材,解决教材体系如何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实行专题式教学;四是以赛促教,通过思政课教师大练兵、课堂创新大赛等活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家国情怀。
协办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2、做实日常思政工作,夯实课外主渠道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把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渗透到第二课堂,创新性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不回避社会热点又契合时代主题同时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面向学生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二是分阶段教育,把本科四年分为“四段式”思政教育,第一阶段侧重适应性和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阶段侧重典范教育和朋辈教育;第三阶段侧重实践教育和反思教育;第四阶段侧重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是分群体教育,对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班团干部、学业优秀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不同群体结合学生特质施教,探索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确保在全体学生中推行有的放矢的思政教育。
爱国主义影片集体观影
普通话推广活动
特色党日活动
3、发挥文化思政功能,营造育人软环境
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西迁精神”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推动大学精神的落实与践行。二是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由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等牵头,在学生中开展话剧编排、书法练习、诗文原创等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两年来已编排并公演话剧3部,出版学生原创作品2部。三是通过评选“最美教师”和表彰在教育战线工作满三十年的教师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四是厚植学术文化,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举办“三进”活动,将 “名师进课堂”“作家进课堂”“名家进课堂”制度化,同时定期开展“文化论坛”“科普宣传”“专题报告会”等,倡导学生注重过程探究的教育,激发他们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
新生入学教育
4、提升网络思政功效,占领无形主阵地
以“一报”(《人文报》)“两刊”(《卉苑》《史苑》)、两个微信公众号(渭师院人文院、七彩骄阳传媒工作室)等建设为重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一是重点打造“与析斋”“文心润玉”特色栏目。“与析斋”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定期邀请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管理人员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00余次。该栏目贴近师生生活,引起师生广泛共鸣,2019年被评为学校新媒体特色栏目。二是加强“渭师院人文院”“七彩骄阳传媒工作室”两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政作用。两个微信平台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一直秉持情感的温度、文化的厚度和思想的广度三维目标深度融合的运行理念,向广大学生专业化、渗透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七彩骄阳传媒工作室”在教育部主办的活动中获奖;“渭师院人文院”获学校新媒体运营十佳奖。三是在疫情期间,以“云思政”方式对广大师生进行感召、影响、凝聚、引领,以特有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师生思政教育工作。
5、深化校地合作交流,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着力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搭建校地协同研究平台,成立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获批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校地合作研究秦东历史文化相关问题。二是建立师范创新实验区,与市县政府协作,创建了立体化的实践平台。三是实施创业项目驱动,由高校教师、学生与基地学校教师联合组建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四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遴选专业基础好、乐教适教的学生组建卓越教师培养班,校地联合培养,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
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在泰国实习
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二、创新特点
1、全方位多维度,立体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素养是立场、观点、方法、信念、情怀等的统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在生活中体会践行,在文化中滋养浸润,在实践中淬炼坚守,让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环环相扣,各层次层层递进,打出“组合拳”,画出“同心圆”,形成育人合力。
2、润物无声,思政无痕
跳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道德说教与政治教化为主的窠臼,坚持创新思维,让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点滴渗透到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和日常实践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着痕迹的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3、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管理零距离结合,融入到每一名教职员工的意识中,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的理念,不仅做到“课程思政”,更做到“全员思政”。
三、取得实效
1、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学院本科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增长,涌现出“三个宿舍17人考研16人上线”的事迹。尤其是考取985、211高校研究生的比例大幅提升。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获中省荣誉的300余人次。在全国师范高校教学技能大赛、“华文杯”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中,40%的参赛学生荣获最高奖项,结束了过去只能获二、三等奖的历史。学生在各类报刊发表的作品较过去大幅提升,人均在校期间发表两篇作品。学生原创道情小戏《订婚的那天》上“学习强国”头条,学生原创作品集《清桐简笔》《芳原微雨》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稳步提升,毕业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的比例较之前明显增多。
学生在“华文杯”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喜获佳绩
学生作品集
2、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学生排演的经典话剧《屈原》《雷雨》《人生》校内公演反响强烈,还应邀赴5所中学、驻地部队演出,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好评如潮。“百部经典名著导读”、“飞花令”诗词大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渭南市民参加,提升了我校中文类专业的影响力,相关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由2010年的167%到2020年的301%。“双师型”教师实现了突破,且逐年增加。1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入选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名教师荣获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荣获校级最美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是我校第一批获批的唯一的“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并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专业”。
经典话剧《人生》展演活动
“飞花令”诗词大赛
3、应用推广效果良好
人文学院大思政育人模式2019年获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7篇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大学教学》《教学与管理》《陕西教育》等期刊公开发表。先后有青海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包头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等20所省内外高校来校交流学习,了解“大思政”培养模式。学院领导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联席会”“陕西省高校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联席会”等会议进行主题发言,宣传和推广“大思政”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经验与做法。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陕西传媒网、陕西省教育厅等多家媒体网站对学院“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十余次的宣传报道。
供稿:人文学院
编辑:王钰滢 梁权 责编:刘栩诺
审核:于占豪 监制:朱芳转
微博/抖音/今日头条:渭南师范学院
运营团队:官方新媒体运营中心
主管单位: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