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进货价(不确定因素增加,零售商需提防“囤货潮”)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消息一经发出,即引起大范围讨论。

虽然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随后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给和平稳运行是商务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商务部每年都会例行发布消费市场保供稳价的工作通知”。

但考虑到今年存在冬季疫情反复、局部区域防疫隔离、菜价、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大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作用,以满足民生消费为主的实体零售商实际上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提防“囤货潮”出现,从而早作准备。

《第三只眼看零售》特此采访了北京、福建、安徽、江苏等多地实体零售商,发现企业负责人大多对上述信号报以谨慎态度,并形成一定预判。

北京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表示,“消费者、企业要有信心应对一切变化,毕竟疫情最难的时候都过来了。但企业也有必要与供应商紧密联系,保证供货,同时开拓更多供货渠道”。福建冠超市董事长林永强表示,“有必要的话会适量存货,但不会大量囤货”。某头部前置仓品牌创始人则判断米、油、奶、水、纸价格会上涨,但暂时没有囤货计划。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零售商认为消费者层面出现“囤货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单次持续时间不会过长,应在3-7天左右。

这一方面会考验零售商精准备货、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对零售操盘者心理也是一种考验。例如艰难时期在利润与保供之间的权衡取舍,实际上也是树立消费者口碑,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从品类上来说,米面粮油、方便食品、乳制品、母婴用品、瓶装水、卫生纸等品类是相对容易引发消费者抢购的重点品类。而果蔬生鲜受到消费者储存条件影响,出现集中性购买的可能性略小。“只要零售商保障货架上一直有货,生鲜层面的抢购现象就不太可能出现。”福建一位零售高管表示。

而在供应链上下游层面,也会对企业间的零供关系提出考验。例如在出货量紧缺、供货价上涨的背景下,日常采购规模较大、签有基地采购协议、实施订单农业等零售商就有可能获得供应商资源倾斜,而相对弱势的小型零售商会面临断供、涨价等危机,进而影响其消费者口碑。

此外,囤货潮过后,顾客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超前消费”。这是否会透支他们接下来在相关品类上的购买力,也需要零售商提起重视,做好应对。

康师傅直播间带货



消费者“囤货”诱因复杂


虽然有观点认为民众不应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商务部发文,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仍然有可能引发一段时间内,对特定品类的“囤货潮”。并且综合现阶段来看,顾客”囤货“心理成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需要零售商做好应对。

在多重因素中,商务部发文后引发舆论热议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直接原因。“在消费者看来,买到手总比没有好。尤其是在出现官方指引的情况下,对比以往相关机构大多是表达供应稳定,无需囤积等态度,顾客上述心态就会再度被强化。”一位零售企业负责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同时,该发文恰逢“双十一”期间,不少电商网站大促,纸品、米面粮油等品类也是促销重点,使得囤货心理加上价格优惠因素双重作用,再度影响顾客决策。

因此,近两三天的销售数据变化,也应受到零售企业重点关注,从而评估消费者反应、囤货品类以及供应商配合速度等因素。

不过,对比商务部发文带来的短暂影响来看,零售商实际上更应该关注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上涨、疫情反复等因素带来的“囤货心理”。那才是整体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多次反复的影响因素。

首先就商品价格上涨来说,多地蔬菜价格上涨使得消费者对具有保供稳物价的生鲜产品,易产生囤货心理。例如李燕川表示,近几天超市发销售0.8元-0.9元/500g的北京冬储大白菜由于定价较低,性价比较高,即有不少中老年顾客排队购买。

这对零售企业来说,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就拿北京市场举例,超市发、物美、京客隆属于重点保供单位,能拿到一定体量的稳物价生鲜商品,只要应对好短暂的顾客囤货潮,在销售额、企业口碑等方面都具有正向作用。但对于一些个体生鲜店、小规模零售商而言,菜价上涨、货源紧缺等压力就会同时作用,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数月前开始的大宗原材料上涨,逐渐向零售终端传导,使得不少标品供应商提价。举例来说,11月1日,安井食品发布公告称,鉴于各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经公司研究决定,对部分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菜肴及速冻米面制品的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对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3%-10%不等,新价格自2021年11月1日起按各产品调价通知执行。此外,海天味业、洽洽食品中顺洁柔、金禾实业等快消品巨头均在近期发布调价通知,提价幅度从3%-18%不等。

一些消费者因此即产生了在涨价前、促销期等节点购买低价商品的购物心理。这对于主攻日常消费的实体零售企业来说,便不利于稳定经营,甚至部分企业在渠道竞争时,也会因为线上平台等补贴力度而损失客流。

再次,随着冬季来临,疫情开始在局部区域反复出现,加上个别区域因防疫需要而要求居民居家隔离,促使不少消费者开始囤积方便食品、米面粮油、速冻食品、奶制品等商品。

而且,这也是商务部发文后表达的官方解释。“此次《通知》基于今年秋冬季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蔬菜价格波动上涨、新冠疫情多地散发、拉尼娜现象或将升级等情况,提前做出工作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关利欣表示。


“零供关系”受考验


一旦消费者出现“囤货潮”,直接来看考验的是零售商的突发性事件应对能力。而究其核心,实际上比拼的是零售商背后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其经营多年的“零供关系”。

以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时为例,大环境下,有迅速反应、调拨货源、保障供应的区域龙头零售商,也存在个别断供停业、甚至不合理涨价的零售企业。同时,受到配送员难返城等因素影响,不少线上平台、生鲜电商的配送运力也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销售和企业口碑。

而影响上述表现的因素,主要有零售商采购规模、零供合作模式、以及应急能力三个方面。

其中采购规模属于核心要素。供应商首要供应大客户,基本属于业界规律。这就使得以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等企业为代表的全国性连锁企业在供应商资源跨省调拨方面优势较强。而在本地化资源层面,区域龙头企业则优势明显。比如说在区域疫情管控时,能拿到物流通行证的企业就有更大机会保障商品供应。但对一些门店数量较少、从农批市场采购生鲜商品的零售企业来说,就很有可能面临无货可采、价格急剧上涨的问题。

不过,销售规模也不是唯一性因素。一些与供应商探索新合作模式的零售企业,也有可能获得供应商资源倾斜。

就拿保障供应价格来说,盒马、叮咚买菜等企业相对永辉等全国性连锁企业来说,采购规模相对不大,但他们通过与供应商达成“订单农业”等合作模式,使得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订单范围内的供货价仍然能由盒马、叮咚买菜把握。同时,李燕川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拥有生鲜基地资源、积极开拓多样化供应商渠道,是超市发的工作重心之一,这也是他们应对囤货潮出现的重要举措。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零售业一大趋势,即零售商应该更重视“零供关系”建设,抛开简单的甲乙方思维,逐渐从批发性零售商向制造型零售商转型。要知道,在一些强势品类中,拥有资源的供应商甚至要比零售商话语权更强。

在此过程中,采购规模大的零售企业即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供应商生态圈,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而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零售企业即有机会在采购规模相对不大的情况下获得供应商支持。例如一位朴朴超市供应商即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他们也在寻找合适的零售创业者合作,做到利益共享、分享共担。

此外,零售商的应急反应也是影响其供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在2020年年初疫情封锁阶段,不少零售商出现方便面断供现象,除了有厂商未能按时开工、产能不足等原因外,物流运力不足,导致商品无法运输到店也是直接成因。

这时候,内蒙古一家零售企业即决定自己寻找雇佣车队,直接到康师傅大仓中进货运输,因而成为当时所在区域内少数可以买到康师傅方便民的零售超市。


警惕超前购物透支明年销售


客观来说,只要零售商接住了突然爆发的“囤货潮”,对于其销售增长及企业口碑建设,其实具有促进作用。但考虑到今年相对复杂的多重因素作用,零售商也应该警惕消费者“囤货”产生超前购物行为,会透支明年在相关品类上的购买力,从而影响零售商业绩。

通常来说,能够引发消费者囤积的商品,大多具有日快消日用、刚需、易储存等属性,例如食盐、纸制品、米面油等商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一次性购买多件商品后,必然会拉长购买周期。比如说在社交网络上搜索即可看到,有消费者2020年年初囤积的食用盐到现在还没有用完,也就意味着近两年来他不会去超市购买相关商品。

上述行为对于三、五年前的超市经营者来说,影响相对不大。因为零售商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提升客流量、拉取年轻消费者来获得销售增长,因此不需要过度在意既有客群的购买频次下降。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品类升级也是此前零售企业关注的重点。这就使得以前囤积普通碘盐的顾客,有可能购买升级后的高端盐。

但就今年来说,渠道分化程度提升首先使得零售商获客压力增大,客流量增速放缓,零售企业需要在客单价增长、挖掘存量上加大力度。其次,疫情之下,不少消费者开始缩紧支出,购买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这也是社区团购与一些主攻民生消费的零售业态产生直接竞争的原因所在。

如果囤货潮来临,消费者囤积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米面粮油、日化清洁等品类商品,就有可能使得零售企业明年相关品类的销售受到制约。尤其是在“双十一”影响下,不少顾客原本就会趁着电商大促为半年、甚至一年囤货。

而且,相比较发挥引流作用的生鲜商品来说,上述快消品还是零售商保障综合毛利率的重要品类。一旦在下一季度出现明显下滑,对零售商的销售额、利润率等指标来说,即产生双重压力。

为此,零售商需要在稳定保供的同时,适度引导消费者平稳适量购买,同时早做准备,从而应对下一轮变化。【完】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