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属于什么学科(“学科类”“非学科类”傻傻分不清楚!如何区分校外培训项目?教育部答疑)

如何鉴别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教育部来答疑解惑啦!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类文件相继出台。

但是,如何辨别“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项目?部分家长表示傻傻分不清楚。

为加强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1月1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民生周刊》记者带你一起划重点!

“双减”政策一出,

就有英语培训机构摇身一变

带着孩子们演起了“英语剧”,

家长有点疑惑,

这算不算学科类培训?


教育部发话了,只要符合相应指标特征的,就可以视为学科类培训!


培训目的:以应试提分为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学科成绩,为升学考试服务,属于学科知识导向。


培训内容:围绕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类学习内容。


培训方式:以刷题、考试、重复读写等反复机械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预习、授课和作业辅导等为主要教学方式。


培训评价:以学科类考试的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甄别与选拔。


教育部鉴定,非学科类培训项目长这样↓↓


培训目的:旨在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拓展学生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培训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类学习内容以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其他学习内容。


培训方式:以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综合性学习等为主要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性、创造性。


培训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综合素质水平与发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不与学科类考试成绩挂钩。


看完了鉴定指标,

还是有点懵,怎么办?

现在,我们一起来举例说明!

“英语剧”到底算不算学科类培训?

《科学探索——疯狂博士》属于非学科类吗?

教育部用这些案例告诉你答案!


广东:比例>50%视为学科类


针对学科和非学科混合型项目,广东省明确提出:项目培训内容在“学科类培训项目培训内容范围”比例>50%,视为具有学科类别属性特征,即做出学科类鉴定结果;培训内容在上述范围所占比例≤50%,则暂不视为具有学科类别属性特征,待其他指标衡量比较后做进一步鉴定。



上海:《英语阅读与表演》和《古文鉴赏课》均被鉴定为学科类


专家组认为《英语阅读与表演》项目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为目的,强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英语能力,并以英语词汇、语法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内容重合。同时,学生主要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跟着教师反复操练,强化记忆英语词汇与语法。因此鉴定其属于学科类。


与之类似,专家组认为《古文鉴赏课》项目的培训内容包含了很多汉语拼音和字词的学习,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内容重合。以教师带读、学生跟读为主要形式,以文字、拼音等的讲解、重复练习为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经典诗文,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因此被鉴定为学科类。



浙江:《口语表达训练》被认为属于学科类课程


浙江金华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在区级专家组鉴定时难以得出结论:课程的培训目的与培训内容与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重合,培训方式以班级授课、集中培训为主,这些与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相吻合;但课程评价方式以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符合非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


课程提交至市级学科鉴定专家组后,专家组认为该教程的教学目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知识点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相似度过高,部分篇目相同;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练习、品味、感悟、对话等,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方式基本相同;评价标准也基本一致。最终,该课程被认为属于学科类课程。



浙江:《科学探索——疯狂博士》被鉴定为属于非学科类培训项目


浙江的另一门课程《科学探索——疯狂博士》,专家组认为其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虽然与教材有相关性,但不强调知识导向,也不是为考试而开设。该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不是以试题、知识点的讲解以及重复练习为主。该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也以表现型的评价机制为主,不涉及学业类和学科类考试成绩相关的内容,被鉴定为属于非学科类培训项目。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实际开展鉴别工作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专家组可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具体情况,一案一判,提出培训项目属于“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鉴别意见。鉴别工作不得受外界干扰,不得徇私舞弊。


此外,

《指南》还强调,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坚决查处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

和打“擦边球”等问题。


建立分级指导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统筹,当地方出现鉴别偏差或困难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指导和纠正。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根据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非学科类培训主管部门,提供有关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新媒体运营与传播学科


建立专家鉴别制度。各地要组建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综合研判,得出鉴别意见。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且相关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未在培训机构中任职或兼职、属于非利益相关方。


强化机构行业自律。培训机构要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规范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抓好落实,从严把关,进一步压减和规范学科类培训,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