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市卖什么(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农村集市:每张都质朴亲切,满满的都是回忆)

图文:红艳


赶集,对农村长大的人而言,是一抹永不褪色的记忆,小时候,能够跟着父母赶集,那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也许,只有只有在这个时候,自己的一些心愿会被满足,让父母买几个包子,或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再喝碗冒着热气的粥,感觉那是最惬意的事。


时隔多年,我们一个个都已经长大,并相继离开了熟悉的村庄,如今,乡下的集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跟着我的镜头一起看看吧。



眼下,随着中青年外出打工,乡村的集市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虽然集市上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人声鼎沸,但至今它依然保持着那种原汁原味的味道。



适逢赶集的日子,方圆十里八里甚至更远的村民,依然都来到这里。尤其是上午十一点左右,是人群最集中的时候,集市上还会涌动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成为这个乡村集市上的独特风景。



走进乡村的集市,两个小时前,还是很冷落的村道上,却喧闹出极大无比的分贝。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讨价还价,嘈杂声不绝于耳。



太冷了,售卖棉鞋的摊位上,聚拢了一群围观的人,这样的鞋子才15元一双,这对在城市生活惯了的人而言,价格低廉得让人咋舌。



也许,只有在乡村的集市上,才会发现你平时见不到的东西,你看,这位大叔售卖的东西,都是什么土货?这些都是他个人栽种,个人收获,个人晾晒的。



眼前的这位老人买了两个木凳,花了50元,对于农村人而言,这些结实的凳子,可以用几十年,远比那些沙发之类的更实惠。



在乡村集市上,那些售卖蔬菜的,有的农作物上往往还沾满着霜,鸡蛋上遗留着手上的余温。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也去集市上凑热闹,来到这里,才会发觉远比逛商场和超市更有味道。



被踏起的尘埃,漾在空气间,飘落在行人的衣服上,也落在那些铺设的摊位上,一些老人,遇到各自的亲戚或相熟的邻舍,也会肆无忌惮地拉起家常。



在卖海带的摊位前,这位大娘还采用老式的杆秤,她在一边在称重的同时,一边说,你看,这称高高的,多了快一两了!



很多售卖的东西,都是我认为即将淡出我们视野的老物件,没想到却在乡村的集市上,它们却集体”复苏“。



眼前,这位老人卖的东西,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些东西只停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没想到此刻却在我的眼前,如此鲜活的存在。



这位老人售卖的小板凳说,十五块钱一个。在我童年的时候,很多并不是刻意购买,大多是木匠师傅们,在做完一些大的家具后,随带附送的内容。在我的老家,还有一个小板凳,当年我把它视为家里的一件珍品,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屋里的一个角落,看到它,我就想起曾经的某个幸福片段。



一把扫帚,要四十块钱,这位打算购买的大婶,不停地换来换去,感受着扫帚的重量和质感。



孩子们跟着大人行走在乡村的集市上,乐此不疲,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感受这种热闹的氛围,远比吃什么玩什么还要重要。



你看,狭窄的村道的两边,是一家接着一家的小摊。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来来回回地穿梭着,小贩们的叫卖声,声声入耳。


农村集市小本生意


乡村的老人,平时的生活是很节约的,但在集市上,他们也会偶尔“奢侈”一把,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条集市的乡村小路,若干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它注定是越来越沉寂,越来越孤独了。



两位老人买了一些碗,她们坐在路边,仔细地检查过后,一个个放进了塑料袋,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乡村集市的喧闹,在两个小时后宣布终结,人群一拨一拨地离去,留下了满地的残枝败叶,只有尘埃还在空气里回荡,似乎在向渐渐空寂的场地道白。



这位老人拿着两袋美食,心满意足地离去,或许买这些,等孙子孙女回家时送给他们品尝。



这两位大婶每人买了一把大葱,打算放一段时间,到时炸丸子、包饺子可以派上用场。



她们扛着大扫帚,高高兴兴地朝着家的方向。


一幅幅画面,温暖而熟悉,原以为时光流逝了那么多年,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巨变,但在老家,时光却好像被定格一般,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是往日的味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