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不少朋友们第一次看到各种文章新闻大肆谈论“Web 3.0”时,和我一样是一脸懵逼的:我甚至还没有听说过 Web 1.0 或 2.0,怎么突然就跳到Web 3.0 了?我是不是又错过了什么好机会?别担心,你来对地方了!让我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呈现给各位看。
欢迎来到CoinBoY,我是Bo,致力于为大家带来高质量的区块链/加密货币相关的科普干货。应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今天我将开启一个新的专题,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最近到处流传的一个火爆新名词:没错,那就是Web 3.0,你一定不想错过!
Web 3.0是什么?和以往的互联网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它和区块链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它会是下一个风口吗?这个领域有什么潜力和机遇?这么多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因此我打算分成“上、中、下”三部分来介绍这个互联网行业的新起之秀。今天这篇文章为(上)集,不想错过之后精彩内容的小伙伴们不要忘了点赞和订阅该频道哟!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Web 3.0这股风还没有来,本猪猪却已经准备好了>w<,让我们起飞吧~
当人们谈论 Web 1.0、2.0 和 3.0 时,我们一定要首先了解和区分这些术语的不同解释和定义。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像如果你在加密货币的研讨会上问100个不同的人加密货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大家众说纷纭,很难给出“一刀切”的描述,因此接下来我给大家谈一谈我个人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哟)
要了解 Web 1.0,我们需要将时间调回到互联网的诞生之初。你也许很难想象,当初互联网创建的目的与当今“网上经典活动”:网上购物,转发表情包和键盘侠互喷等等完全不同。互联网的起源始于 1969 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在那里,来自全球的一些最杰出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致力于为军方打造军事通讯项目。早期的互联网主要载体是文本,由一些通过超链接连接在一起的网页构成,页面“只读”没有任何视觉效果。从本质上讲,早期的互联网基本上只是一个巨大的电子书库,就像把你平时阅读的报纸和书籍从手上转移到了电脑上,读者无法与任何内容进行交互。
现在看起来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当时Web 1.0吸引力巨大,成为主要的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平台,特别是早期的政府部门、研究实验室、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可以通过服务器来访问网页来快速共享信息。普通人登录主要是为了单纯的阅读,因为那时的互联网没有读写功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先离线生成然后再上传和共享。直到几年后,公告板系统(BBS) 才开放基本聊天功能来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
最终,随着动态网址的出现和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创新,把互联网及其功能从Web 1.0过渡到了2.0。要知道,这个过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Web 1.0正式成为Web 2.0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是一点点被添加到现有基础框架之上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Web 1.0实际上禁止了广告,今天很难想象许多年之后广告才被允许存在于互联网上。
Web 2.0就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了,因为这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互联网,比如你喜欢的购物网站(淘宝京东)、视频平台(抖音西瓜)、文字分享(头条知乎),社交媒体(微信QQ)网站等等。
让我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子商务商店,来帮助大家形象化理解Web 1.0到2.0的过渡。建立在Web 1.0上的电商商店就像一本电子购物杂志,其中包含一些用户可以阅读和查看的基本图像和文本,仅用于查询信息仅此而已。Web 2.0则集成了所有其他功能,例如能够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信用卡支付、物流追踪以及用户评论。
与Web 1.0的“主流媒体或公司发布内容,你只能看不能写和互动”不同,Web 2.0所带来的新的革命主要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让像你或我这样的日常用户可以随手创建内容并将它们发布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分享。有谁还记得早期的人人网,博客和QQ空间,到如今的微博和今日头条,这篇文章就是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最好例子。
Web 2.0的概念是由O'Reilly副总裁Dale Dougherty于 2004 年提出的,通常又被称为“社交网络”、“智慧网络”、 “以人为本的网络”、“参与式网络”和“读/写网络”,因为这将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并轻松社交,信息可以几乎瞬间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这个时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迎来了UGC的爆发:博客、视频分享、在线聊天、语音消息、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数不胜数。
而Web 2.0发展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是新一代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创建:Ajax、JavaScript、CSS、DOM、HTML和 Adobe Flash,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娱乐方式与网站交互。不过就像Web 1.0当年不知不觉就逐渐过渡到Web 2.0一样,我们其实已经处于向Web 3.0悄无声息进发的中间阶段。
Web 3.0的概念其实并不完全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Web 1.0到Web 2.0 过渡期间就有计算机先驱们提出了他们的先见之明,就如同我们现在还没有演变到Web 3.0,关于Web 4.0 和 5.0 的讨论就已经开始了。 Web 3.0 的第一个概念来自英国计算机科学家 Bernes-Lee,公认的万维网创始人,他早在 1999 年就提出了 Web 3.0 的概念。类比Web 2.0 通常被称为“社交网络”,Web 3.0被他定义为“语义网络”。
Bernes-Lee 有一个愿景,即语义网络将能够分析互联网上的所有数据,让机器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处理许多任务。但早在 1999 年,Lee 所想象的互联网3.0的大部分功能其实都已经实现,因此纽约时报的John Markoff 于 2006 年将Web 3.0更名为“智能网络”,而不再是早已实现的“语义网络”,并指出了它将具有的5个特征:
智能网络的 5 个特征:
1. 语义网——Web 3.0 不仅仅着眼于提取关键字和数值,它还可以理解照片、视频或音频等进阶内容,以及智能分析产品、地理位置和用户行为之间更复杂的联系。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软件能够解密自然语言并理解人类的意图。它还可以识别内容的真假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反馈。
3. 3D 图形——第三代互联网需要集成 3D 图形和 VR 技术(虚拟现实)的使用,来提供有关现实生活场所、多样化产品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4. 连接性——在 Web 3.0 中,大量数据和信息通过语义元数据库被更加紧密地连接,所有可用信息被高效利用。
5. 无处不在——消除了数据孤岛,每个设备都应连接到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互联网。
综上所述,互联网会成为: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访问的人类所有现存知识的综合集合体。正如我们所知,这五个特征目前都在同时塑造着更先进的互联网版本,每一个领域中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技术进步。
好了,以上就是(上)集关于Web 3.0的基础介绍,希望朋友们有所收获,建立了对于互联网3.0的基本了解。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讨论Web 3.0和我们心爱的加密领域、区块链技术又有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我们想让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完全去中心化。
敬请期待吧!
Bo